人教版小学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
【幻灯片展示】: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并反复诵读,以体会把握。
(说明:将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场景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本课力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对比,但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附)诗歌原句与电视剧歌曲唱词的不同之处(如下):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海不厌深。——水不厌深。
3、合作探究
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诗歌之后,师生共同就影视作品中的诗句和原诗做比较,讨论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问题集中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它反映了曹操当时的怎样的心境?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附教师理解参考:可以说电视剧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4、深入探讨
(1)朗读体悟。在学生自主阅读、探讨的基础上朗读体悟诗人在诗歌当中体现的思想情感。
(说明: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整理归纳。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①曹操有哪些“忧思”?②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学生通过小组的进一步合作和交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说明: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作细致的分析,不得脱离文本。)
【幻灯片展示】
忧 解忧
人生苦短 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 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 天下归心
(3)深入开拓。
换角度思考并讨论: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5、总结提升
(1)探讨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参考:慷慨激昂。
学生在理解感情基调时会联想到初中学过的《龟虽寿》和《观沧海》,可以辅助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
篇4:短歌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说明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