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感悟悲剧美。
3.剖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把握作品的主题及进步意义。
4.欣赏本色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第四折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教师点拨:悲剧往往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今天我们学习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体验悲剧审美,感受悲剧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展示生字词和有关元杂剧的知识。
三、朗读比赛,熟悉课文(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表演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戏,开展分角色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依据戏剧的易于朗诵与表演的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比赛,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并且加深对元杂剧特点的了解。
四、品味鉴赏
1.窦娥之美——赏析悲剧形象,感受悲剧魅力。
问题:你发现窦娥有哪些美的地方?她的哪些地方震撼你的心灵?(要求结合剧情圈点勾画,梳理窦娥的言行心理活动,整理归纳其性格特征,了解其悲惨遭遇)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1)正直善良,义重情深对自己的亲人,窦娥异常温存,关心备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婆婆病了,她熬药送汤;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就赶紧阻拦衙役,情愿屈招药死“公公”;被押赴刑场时,她央求刽子手绕到后街去走,怕婆婆见了伤心;见婆婆后,她不顾自己死将临头,还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
(2)刚强自守,决不妥协当蔡婆婆迫于张驴儿父子的淫威欲招其父子入门时,窦娥坚决不从,毫不退让,反复劝告婆婆说明窦娥有主见有立场,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3)倔强刚烈,顽强反抗前往法场受刑时,她指斥天地鬼神,实际上是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责,对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的底层妇女来说,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临刑前,她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说自己的冤屈她至死也不放过张驴儿,变成鬼也要为自己鸣冤昭雪。
(4)悲惨不幸窦娥三岁失母,七岁做童养媳,十七岁成婚,十九岁丧夫,二十岁冤死刑场窦娥的遭遇让人怜悯同情,唏嘘落泪。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个遭遇不幸但灵魂美好,心地高尚,令人敬佩的封建社会的下层妇女这样一个可爱生命的毁灭实在可悲,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窦娥的悲剧引发人们深思,当时善恶、清浊与社会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了什么程度!
2.窦娥之冤——探讨悲剧根源,把握悲剧主题。
问题:窦娥“冤”从何来?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推选代表发言)
师生归纳明确:
(1)巨债的压迫,是酿成窦娥悲剧的远因其父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巨债而无力偿还,只得将七岁的女儿窦娥卖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剧中赛卢医同样是难以忍受巨债的重压而心生恶念,谋害债主蔡婆婆,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偶然碰到救了,从而张驴儿父子就狼入蔡室这些偶然事件背后是元代社会巨债盘剥的泛滥和社会管理的失序。
(2)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近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给属于统治民族的游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保护伞,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敲诈勒索,为所欲为张驴儿父子正是这种社会统治制度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