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3、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具准备 前置作业、多媒体设备、红笔、12个体积1厘米的小正方体

预习提 纲

1、什么叫做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教 学 流 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27至31页。 1、1米、1分米、1厘米是( )单位。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 )单位。

2、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说明了什么?

3、电视机 影碟机 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哪个体积?哪个最小?

4、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 )

二、互动交流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洗衣机、影碟机、手机,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一个指尖的大小

1立方分米:一个粉笔盒的体积

3、推导体积公式

(1)分别用8个、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观察发现,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长方体的宽,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高

(2)发现规律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3)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推导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三、总结评价

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

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四、巩固或提高

完成同步指导上的相关作业。 独立完成,核对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教 学 反 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12:《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的内容,练习六第4-8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

“练一练”和练习六第4—8题,先直观看图计算,再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前面所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上述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在练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书学得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观察直观图形,认识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找出这两个图形的底面分别是哪两个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涂色呈现出底面。

提问:这两个图形的底面积是哪两个面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底面积”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