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篇2:人教版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下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1/13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