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生每人一小段毛线、一把学生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实践--让学生获得体验
在认识线段的导入环节,设计让孩子视觉上先进行曲直对比,再亲身体验用手把弯的毛线拉直的过程,由观察、对比、动手等实践使孩子获得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体验到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笔直的。
1.感受线段的“直”
曲直对比。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欣赏几幅图,他们有什么不同?(跳绳的绳-拔河的绳;直吸管-弯吸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跑道、头发等等)
师:请你观察随意放在桌上的毛线是什么样的?(弯曲的)那请你猜想一下,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往两边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动手验证你们的想法。
学生动手操作用手拉毛线两端。
师:你发现原来的线和拉紧后的线有什么区别?
学生汇报,并板书“直的”。
2.初步感知线段
师:你究竟是怎样把线拉直的呢?
接着生的话,让学生拉着线,师边指边说: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往两边拉紧,两手之间这一段可以看成是线段。(板书“线段”)
师:那你现在知道我们是怎样得到线段的吧,用眼光扫一下老师手中的线段是从哪到哪。
学生活动:一生拉线段,另一生指其从哪到哪。交换。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现在老师要拉考考你们了(拎线的一头)这样能得到线段吗?为什么?
生自己动手拉一拉,说一说。
师:你发现要得到线段,初了它必须是直的,还要有什么?
结合学生说的,得出:需要用手捏住两边拉紧,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就叫做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追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有两个”)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拉一拉线段,指一指线段的`两个端点。
实践--让学生加深认识
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以后,由教师手执毛线进行变式训练,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知道线段不考虑方向、长短,本质特征是直的、两个端点。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特征的挖掘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一个档次。
4.深入感受线段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那你会判断吗?
教师拉手中的毛线,学生进行判断。(相机追问:为什么不是线段?)
师:老师考不到你们别的小朋友不服气了,也要来考你们了,读题判断
篇19:《认识线段》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都比赛过立定跳远吧!几人站在一排,一起跳,谁跳得距离远谁赢,对吧?
2.投影演示:今天啊,森林里举行动物运动会,乌龟、小兔和青蛙比赛立定跳远呢!从起点开始,三个小动物同时跳一下,就出现了三条线,谁第一,谁最后?
3.揭题:这些线可大有学问了,在数学上有个专用的名字叫“线段”,大家愿意去研究它吗?(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认识线段::
1.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毛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测: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线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呢?
观察思考:从哪儿到哪儿是直的。
3.课件演示:一段毛线上一点到另一点从弯曲到直的变化过程。
4.明确两手之间的这部分形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板书:线段)
5.组织比较: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
6.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