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4)订正答案。
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试一试。(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怎样判断画的对吗?○1是不是线段?○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
估一估,哪一条线段长?怎么验证?(用尺子量)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呢?同样长的线段我们会觉得竖着放的比较长,那是视觉的误差,小朋友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要得到正确的答案,还是得量一量,比一比。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扩展练习: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试一试)
思考: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了解了什么?
篇17:《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
《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看一个森林运动会,好吗?瞧,小羊、小兔、小熊正在比赛立定跳远呢?请你们来做小裁判,看谁跳得最远,谁跳得最近?(课件显示3个动物跳远的图片)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动画:小羊跳起落地,逐渐留下一条线段,接着小兔、小熊跳,分别留下2条线段。
2、课件显示:从起点开始,每个小动物跳一下,就出现一条线(依次闪动3条线段)
3、揭题:这些线可大有学问了,在数学上有个专用的名字叫“线段”,大家愿意去研究它吗?(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动画情境来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激起他们对新知学习的向往,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声有色的课件演示也为下面学生对线段特征的感知埋下伏笔。】
二、合作研究,探索新知
小朋友们,今天毛线宝宝也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了呢,你们开不开心?
(一)感受线段的“直”
1、引导学生想办法把一根弯曲的毛线变直。
毛线宝宝给大家带来了一根线,看一看,它是线段吗?为什么?你能想办法将它变成一条线段吗?动手试一试。
2、观察思考:线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呢?从哪儿到哪儿是直的。
3、课件演示:一段毛线上一点到另一点从弯曲到直的变化过程。
4、明确两手之间的这部分形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5、组织比较:这样拉出来的线和原来的那个线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注重学生的直观操作与概括交流,引导学生感知线段的特征。通过“看、猜、拉、比”,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体验到了新知。】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用一只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得出:必须两只手捏住,暗示两个端点)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3、板书:端点
4、交流展示学生自创的端点画法。
【设计意图:两个端点对学生建立线段的表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因此这个设计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端点的'表示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表象,而且学生在“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能够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