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三)介绍图形
1、课件演示:隐去两只手,出现两个小竖线(或小圆点),让学生记住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2、建立表象:请大家用眼睛为线段拍张照片,把它们的样子记在心里。(教师同时描述线段的特征
提问:以后如果碰到这样的图形,你能一眼认出是线段吗?毛线宝宝带来了一些图形,请你认一认。
3、图形判断(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四)实物感知,强化特征
1、介绍:生活中,在很多物体的身上都隐藏着线段。如老师手中的这把尺,它的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除了这条边还有吗?直尺的一个面上有多少条线段?
2、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数学书,它的身上也有线段,你会找吗?
3、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4、小结: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线段。
【设计意图: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数学知识需要及时的回归生活,这以环节的设计不但再次巩固了新知而且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五)图形感知,抽象特征
1、学习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⑴ 课件出示一条线段。你们猜,用线段可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呢?
⑵ 毛线宝宝也围成了一些图形,想请大家数一数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⑶ 集体交流:每个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⑷ 想一想:六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八边形呢?十边形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发现: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从变式图形中找线段。
过渡:从一些物体或图形身上,我们能找出许多线段。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些线段?
三、动手创作线段
1、折一折,引导学生在长方形纸片上创造出线段。
(1)出示一张长方形纸,问:这张长方形身上藏着几条线段?下面老师用一张长方形纸来给大家再变出一条线段,想不想看?(教师将纸对折后讲述: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2)你们想折吗?请你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
(3)还想折吗?请你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
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过度:这些线段,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工具来画呢?
2、画一画,用尺子画线段。
(1)学生试画线段。
① 选择一份作业展示,提问:他画得对吗?说出你的理由。
② 对照要求检查一下自己所画的线段。
③ 介绍3种顺序不同的画法:点线点法、线点点法、点点线法。
④ 想一想: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给大家提个醒。
(2)毛线宝宝也想画条线段,可是忘记带直尺了,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工具能画出线段呢?为什么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画?
小结:借助物体直直的边都可以画出线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再次注重了学生对线段的操作体验,以促进学生对线段表象的进一步形成。通过线段的画法来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连一连
① “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尝试以给出的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提问: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②“想想做做”第4题。引导学生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画成的是什么图形。
③“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尝试画线段。及时渗透:像这样有序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④拓展:若给你5个点、6个点呢?你会连吗?其中是不是还存在一定的规律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
四、总结线段特征
1、线段的自我介绍。
2、欣赏“生活中的线段”。
篇18: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