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复习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李白和刘禹锡领略了天门山和洞庭湖不同风格的美景,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去欣赏西湖的风光。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
2、理解诗题1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天气起初怎样,然后怎样?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饮:喝酒湖上:在西子湖畔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3、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注意读好停顿。
4、关于作者苏轼,你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指生交流,师出示资料: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世人称之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潋滟亦宜磨初抹镜银螺
(1)指导多音字:磨抹(“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与“未”区分开。)
(2)指导易错字: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字形从衣从刀,用刀裁布为制衣之始,所以左边是衣字部。意思是“开端,开始”。观看一帆视频,生练写,同桌互评。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文。
1、指名读古诗。(生生评价)
2、那这句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指生说,师补充。
3、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脑海中想象出画面了吗?(课件出示雨天美景图)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4、无论是天晴时的西湖,还是下雨时的西湖,无论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还是山色空蒙的西湖,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奇妙!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谁?西子是谁?课件出示西施资料。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出示后两句诗)淡妆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淡妆比较素雅,浓抹则鲜明艳丽。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舞台上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
2、那西施是淡妆好看还是浓抹好看?(都好看)你怎么知道的?(总相宜)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3、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施么?谁能借助老师给的关键词,说说诗句的意思?指生说。
4、这句诗看似在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的西湖,鲜艳明亮,恰似西子的浓抹;(板书:浓抹)雨天山色空蒙的西湖,淡雅清新,恰似西子的淡妆。(板书:淡妆)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对西湖的赞美)我们也一起来赞美一下西湖的美景吧!——(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西湖不同天气的美景展示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首诗吧!齐读全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收集苏轼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品析背诵。
篇3:
【教学目标】
1.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2.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如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把这个地方是如何吸引人的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点】
抓住这个地方风景的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用上积累的佳词佳句,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通过一些表达方法,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写具体,能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情趣。
1.同学们请欣赏一组图片。
2.(课件出示2)雄伟壮观的长城;世人瞩目的_广场;广阔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
3.在我们的家乡、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景色优美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的身边景色优美的地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