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4、(出示前两句诗)你能把这种水急山险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吗?指导朗读。过渡:这两句写了李白远望到的山川之势。随着船的前进,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李白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句诗中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
交流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出现,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2、这句诗主要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山帆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两个动词来描述这两种景物的?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出来
3、两岸的青山原本就是静立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动词“出”来描述它?同学们,你平时坐车行进时,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就是作者李白当时的感受吧!舟行江上,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
4、两座青山就像主人一样迎接江上来客,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激动)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五)配乐诵读,升华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
2、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也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这样壮丽的山河你喜欢吗?将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再读古诗。
4、既然同学们都那么喜爱这首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指生背,齐背)
三、学习古诗《望洞庭》
过渡:同样是描写山水的诗,与水急山险的天门山相比,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默读《望洞庭》,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圈出来。
2、圈完了吗?圈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首诗?
看看能否读准字
1、“翠”是什么颜色?(绿色)
2、都有什么是绿色的?(山是绿色的,水是绿色的)
3、这山是什么山呀?结合注释来说一说。(洞庭湖中的君山)
4、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
作者接下来又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
1、“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又是什么?
2、刚刚我们说水是绿色的,为什么这里又说湖面像个白银盘呢?两处说法矛盾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指生交流。解读: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越升越高,月光也越来越亮,洒在湖面上反射出白色的波光,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绿色,就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这两句诗中有山有水,精妙的比喻将山水一体的美景写得有形有色,使人倍感亲切。(师板书:山水一体)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体悟诗情
1、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全诗。
四、对比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和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一首是描绘水急山险的天门山,雄奇壮观,大气磅礴;一首是描绘湖月相映的洞庭湖,宁静祥和,活泼清新。(师趁机板贴)
2、朗诵比赛:男生读《望天门山》,女生读《望洞庭》。3、请从中选出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把它背过吧!
4、检查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望洞庭水急山险湖月相映山出帆来山水一体雄奇壮观宁静祥和
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