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生在书后的田字格工工整整地书写这两个字。

  4、同桌互评。

  五、布置作业

  回去跟家长讲讲《小马过河》的故事,并续编故事:想想小马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会怎么办呢?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大家读一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生自由读)

  2、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第17课,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板贴《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诗题,有什么共同点?诗题中都有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向远处看,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写法。

  二、师生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望天门山》,它的作者是李白,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指生交流。

  3、出示李白资料。

  4、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无论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早发白帝城》,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望庐山瀑布》,都能体现出他的豪迈奔放,他的诗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承袭了他浪漫主义的风格,大气磅礴,读完让人荡气回肠。

  (二)初读诗文,了解诗题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生读)你的发音很准确,读得也很流利。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师配乐朗读)

  2、我和他读的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朗诵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3、谁听出老师刚才读到哪里把声断开了?出示停顿,谁再来读一读?(指生读)

  4、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途经天门山时写下的。“望”是远望,天门山是座什么样的山?根据注释和山名来预测一下。是啊!天门山,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你看,它多像两扇高高的大门啊!谁再来给大家读一读诗题?(读出天门山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愉悦。)

  (三)借助景物,感悟诗境

  1、提问:作者远望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书上圈画出来。

  2、指生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师小结: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构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大好河山图。

  (四)抓关键字,探究诗意

  师:李白不愧是诗仙,寥寥数笔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在读者眼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诗文。

  齐读一、二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传说天门山原来是一座山,后来被一把利剑一劈为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诗,能读出来这把利剑指的是什么吗?指生交流:结合注释,了解楚江。

  2、(课件出示第一句)楚江如同一把利剑,将雄伟的天门山一劈为二,这是怎样的水啊?指生交流:水流湍急的、汹涌澎湃的(板书:水急)

  师:看来这奔流而下的楚江威力可真是不小啊,能将一座大山劈成两半!你能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读出来吗?(指生读)李白看到这水冲山开的奇观,诗兴大发,挥手吟道: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注释说一说:至是“到”,回是“回旋”,“此”指的是什么?“至此”是到哪了?原本向前奔腾、势不可挡的江水到了天门山这里打了个回旋。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指生交流:高大险峻的、坚不可摧的师:是的,这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高大险峻,屹立江边迫使江水激荡回旋。这句诗表面在写水,实际上则是借水势赞叹山的险峻。(板书:山险)李白看到这山阻水回的景象,忍不住惊叹道: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