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导语:
四、课堂小结
《泥人张》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语言。泥人张的从容自若,后发制人;海张五的狂妄、跋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冯骥才 先生写人叙事的手法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天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值得深思的是像泥人张这样的“民间奇人”越来越少,民间手工艺品也日渐稀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尽自己的努力去保护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浏览课文,请在“杨巴”前加上一个修饰语(板书杨巴)
生:(看风使舵的,八面玲珑的、聪明机智的、通晓人情世故的……)杨巴
板书 好嘴——杨巴
二、自读课,(写)课文概说,(说)“好嘴”好在哪里
(一)课文概说,训练同学的概括能力
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自选一个话题, 用百字以内的文字,进行课文概说。
1、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杨巴在李鸿章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利用巧嘴化解危机,博得李中堂的赞扬。从此,杨家茶汤在天津城威名远震。
2、从“情节”角度来概说:杨七、杨巴兄弟合伙的茶汤生意红火。李鸿章视察天津,地方官员选择杨家茶汤来招待李中堂。(开端)李鸿章误将茶汤里的芝麻当作脏土,勃然大怒。(发展)杨巴利用巧嘴化解危机,受到李鸿章的夸奖。(高潮)杨家茶汤在天津城威名大震。(结局)
3、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杨巴是一个人情练达,心灵嘴巧、沉着冷静、聪明果断地人。面对李中堂勃然大怒的危急情况下,能够察言观色、揣摩对方心理,当机立断、主动“承认”错误,使局面转危为安。
4、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杨七技艺高超的赞扬。 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在旧时代手艺人生存的艰难,不仅要面对同行之间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官方的种种压力,所以杨巴嘴上的功夫更是在旧时代中存身立足的必需,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
(二)“好嘴”好在哪里,训练同学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俗世奇人阅读训练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 从这句话本身来看:明明知道却说“不知道”,明明是李中堂错把芝麻当脏土,却说是李大人“不爱吃”,这就给李大人留足了面子。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三、课堂小结
冯骥才的这篇文章不仅是对旧时代手艺人高超技术的赞扬,更有对手艺人生存环境艰难的同情。杨巴的心灵嘴巧,化险为夷的功夫又给我们现代人一些启示和思考。那就是说话要说妥当的话,尤其在需要说的时候,有勇气有能力巧妙而智慧地说,既不说过头,又不要没有说到。做事亦是如此,要有分寸,过犹不及。其实,说话做事的智慧都在于把握一个“度”,中国人人生的艺术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