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的回报课件
导语:
教学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
课文讲述了一个9岁孩子为了帮助家里挣钱,给一家报社送报纸,因为他诚实认真,取得订户的信任并得到真诚回报的故事。说明只有用诚实的劳动才能换来人们信任的道理。
设计思路与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阅读的过程,以“真情” “回报”这两条主线贯穿学习的始终,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本节课设计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感悟、互动交流、升华情感、积累内化的脉络进行学习,使学生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这篇课文虽然语言平实,但课文中洋溢着浓浓的真情着实令人感动。在教学时通过研读让学生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让课堂充满浓浓的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真情。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会写12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学文使学生懂得:付出了诚实的劳动,必定会得到真情的回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收集关于圣诞节的资料;教学插图。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设疑引入
1.在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互相帮助,在中国古代就有过这样的话:人贵在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5课《真情的回报》。
2.板书课题。指导读题,并根据题目设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怎样读好课题呢?
师:真情——的回报(突出真情) 真情的付出得到真情的——回报(突出回报。)
师:根据题目的朗读,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指名质疑。
3.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以确立研读主题。
(1)谁对谁付出了真情?(2)谁对谁给予了“回报”?
【点评】:
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课题,引出这两条贯穿课文的线索。凭着 “线”,就可以把课文中的“珠”(富含思想和情感的语言文字)串起来,达到“一线串珠”的目的。
二、走进文本,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不懂的地方可以在书中做上记号。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文中谁对谁付出了真情,谁又对谁给予了回报?(指名回答。)
【点评】:
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利于学生在读书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利于突出课文重点,突破课文难点。
三、立足“真情”,感悟体验
“我”的真情体现在哪?订户又给予“我”怎样的回报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找到后,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
1.同学汇报。“我”的真情表现在哪儿?
(1)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从这里看出“我”送报时是那样的诚心诚意。你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到“我”送报时的那份诚意呢?
(2)学生说出“我”从来没有把报纸扔到客户门口的“绝活”。讨论:“绝活”这个词明白吗? 你能想象一下,别的邮递员是怎样施展这个“绝活”的吗?(指名学生做相关的动作甩、扔、抛……)
(3)“我”是怎么做的?(依旧……依旧……)
学生抓住含有“两个依旧”的句子。
“两个依旧”说明什么?让学生边读边体会。
(哦,原来“我”的真情就表现在不管是骑车送报还是肩挎大包步行送报,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雨交加,也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我”都坚持认真负责地把报纸送到订户家里。“我”一直是怀着真诚的感情来送报的。“我”一直是诚实劳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