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阅读答案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阅读答案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 ) 2.冀罪止于身( )( )  3.二儿可得全不( ) 4.寻亦收至( )( )  二,翻译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 [详细]
纪鸣阅读答案
纪鸣阅读答案
纪鸣阅读题及答案:  14.用“/”为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2分)  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  15.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东渭桥槐树下的饭店虽然简陋,但对槐树的装饰 [详细]
杨亿巧对阅读答案
杨亿巧对阅读答案
杨亿巧对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题:  1、解释:①为 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  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  3. [详细]
景公出游阅读答案
景公出游阅读答案
景公出游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题: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遵海而南(南:南面)  B.从水而不反谓之连(反:通“返”,返回)  C.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身:亲自)  D.赈赡之,然后 [详细]
黄鲁直敬重苏轼阅读答案
黄鲁直敬重苏轼阅读答案
黄鲁直敬重苏轼阅读答案:  阅读题:  1.解释:①县 ②门 ③耳  2.翻译: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②安敢失其序哉? 。  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rdq [详细]
李疑尚义阅读题及答案
李疑尚义阅读题及答案
李疑尚义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题: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怠之,弗舍 (舍弃) B.我不幸被疾矣 (遭受)  C.疑许诺,延就坐 (邀请) D.籍其数而封识之(记录)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详细]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荔枝图序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荔枝生巴峡间( ) 2.树形团团如帷盖( )3.春荣;实如丹( ) 4.壳如红缯( )5.浆液甘酸如醴酪( ) 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 )  二,翻译  1.南宾守乐天命 [详细]
圣琵琶传闻阅读答案
圣琵琶传闻阅读答案
圣琵琶传闻阅读答案:  阅读题: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余闻之也/久 D.而遂为/村人传说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详细]
竭泽而渔阅读答案
竭泽而渔阅读答案
竭泽而渔阅读答案:  阅读题:  1.解释:  ①竭:使…干涸; ②渔:捕鱼;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  2.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 [详细]
王勃的故事阅读答案
王勃的故事阅读答案
王勃的故事阅读答案:  阅读题:  1: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3分)  2:文言文翻译:(共6分,每句2分)  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参考答案  1:都督想让女婿在众宾客面前 [详细]
次非杀蛟阅读答案
次非杀蛟阅读答案
次非杀蛟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题:  1.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详细]
桓荣勤学不倦阅读答案
桓荣勤学不倦阅读答案
桓荣勤学不倦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题:  1、解释:①初 ②厄 ③嗤 ④应 ⑤及  2、翻译:①而荣讲诵不息  ②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参考答案  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  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 [详细]
争雁阅读答案
争雁阅读答案
争雁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题: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将援弓射之( ) ②竟斗而讼於社伯(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昔人有睹雁翔者。  ②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 [详细]
观巴黎油画记阅读答案
观巴黎油画记阅读答案
观巴黎油画记阅读答案:  阅读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 ⑵盍驰往油画院( )  ⑶迨以手扪之( ) ⑷而其事信而有征(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 [详细]
曹绍夔捉怪阅读答案
曹绍夔捉怪阅读答案
曹绍夔捉怪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题:  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3、本文中的和尚和曹绍夔分别是个什么人?  4、你从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