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徐霞客游记二则》原文、注释和解析
《徐霞客游记二则》原文、注释和解析
十里,循麓而西 5 ,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 6 ,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 7 。越而下,平畴颇广 8 ,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 [详细]
《录文忠公语》原文、注释和解析
《录文忠公语》原文、注释和解析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 “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文,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谪 5 ,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1 本文选 [详细]
《张氏雀鼠》原文、注释和解析
《张氏雀鼠》原文、注释和解析
忘怀家务。在新安,遣家僮载米二千斛还吴 5 ,耗失大半。张问其故,答曰:“雀鼠耗也。”张笑曰:“壮哉雀鼠!” 1本文选自《山中一夕话》。2李贽(1527-1602):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有《李氏焚书》、《续焚书》等。3 [详细]
《开宝寺塔》原文、注释和解析
《开宝寺塔》原文、注释和解析
而制度甚精 4 ,都料匠预浩所造也 5 。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平地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 6 ,木工一人而已 7 。至今木工皆以 [详细]
《延州化石》原文、注释和解析
《延州化石》原文、注释和解析
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适有中人过 2 ,亦取数茎去,云欲进呈。 延郡素无竹,此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无乃旷古以前 3 ,地卑气湿而宜竹邪? 婺州金华山有松石 4 ,又如桃核 [详细]
《度索寻》原文、注释和解析
《度索寻》原文、注释和解析
5 :“笮 6 ,复引一索,其名为笮。人悬半空,度彼绝壑 7 。”予按 8 ,今蜀松茂之地皆有此桥 9 。其河水险恶,既不可舟楫 10 [详细]
《幕士论苏柳词》原文、注释和解析
《幕士论苏柳词》原文、注释和解析
有幕士善歌 3 ,因问:“我词何如柳七 4 ?”对曰:“柳郎中词 5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 6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7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8 ,铜琵琶,铁绰板 9 ,唱‘大江东去 10 ”。”东坡为之绝倒 11 。 1 本文选自《 [详细]
《崔昭行贿事》原文、注释和解析
《崔昭行贿事》原文、注释和解析
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 5 。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 6 。须臾 7 ,命茶甚急,又 [详细]
《岳阳纪行》原文、注释和解析
《岳阳纪行》原文、注释和解析
水如明镜,山似青螺,蓬窗下饱看不足 3 。最奇者墨山仅三十里 4 ,舟行二日,凡二百余里,犹盘旋山下。日朝出于斯,夜没于斯,旭光落照,皆共一处。盖江水索回山中 5 ,故帆樯绕其腹背 6 ,虽行甚驶 7 ,只觉濡迟耳 8 。 过岳阳 [详细]
《山居杂谈》原文、注释和解析
《山居杂谈》原文、注释和解析
便是天地间第一篇绝妙文字,若必欲向“之、乎、者、也”中寻文字,又落第二义矣 3 。世人有题目始寻文章,余则先有文章偶借题目耳。犹有悲借泪以出,非有泪始悲也。 题目是众人的,文章是自己的,故千古有同一题 [详细]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原文、注释和解析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原文、注释和解析
足下方温经 5 ,猥 不敢相烦 6 。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 7 ,与山僧饭讫而去 8 。北涉玄灞 9 ,清月映郭 10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 11 ;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 12 ,复 [详细]
《屋下架屋》原文、注释和解析
《屋下架屋》原文、注释和解析
南朝・宋・刘义庆 庾仲初作《扬都赋》 1 ,成,以呈庾亮 2 。亮以亲族之怀 3 ,大为其名价 4 ,云:“可三《二京》、四《三都》 5 。”于此人人竞写 6 ,都下纸为之贵 7 。谢太傅云 8 :“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 9 ,事事拟学而不俭狭 10 。” 1庾仲初:庾 [详细]
《小石潭记》原文、注释和解析
《小石潭记》原文、注释和解析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6 ,为屿,为 7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 8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 [详细]
《小港渡者》原文、注释和解析
《小港渡者》原文、注释和解析
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4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5 。”予愠为戏 6 。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 [详细]
《寒花葬志》原文、注释和解析
《寒花葬志》原文、注释和解析
靖丁酉五月四日死 4 ,葬虚邱 5 ,事我而不卒 6 ,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 7 ,曳深绿布裳 8 。一日天寒,火煮荠熟 9 ,婢削之盈瓯 10 ,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