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河流-徐迅 文本二:乌以风先生(节选)阅读答案
导语:
当然,皖河是出过一些著名人物的,只是那些人物都与历史有关,历史学会记住了他们。但还有一些人与历史无关,却与皖河有关。乌以风就是其中的一位——不信,你把一生交给一条河流试试?
(有删改)
文本二:
乌以风先生(节选)
乌以风于1901年出生于山东聊城。1922年至1928年就读于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浙江省国书馆编纂和杭州省立高中教师。他立志教育和大成学业,在某种程度上与伟大教育家马一浮先生的交往和教诲是分不开的,他把马先生奉为恩师和做人楷模。
乌以风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1943年,安庆行政督察区专员请乌以风担负创建学校的重任,他不负众望,历经千辛万苦。1943年9月,景忠中学终于按时开学。可是不久,省教育厅以景忠中学未获批准而擅自开学为由,不予立案,不承认学生学籍,并勒令停办。乌以风对此极为愤慨,亲自到省会周旋。恰好这时汪少伦接任教育厅长,仰慕乌以风才学,挽留其担任教育厅主任秘书。乌以风到任后,即代行批准了景忠中学。随即又辞官归校,任景忠中学校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河两岸的乡亲唯独称乌以风为“乌先生”,而不直呼其名,是出于对这个外乡人的尊重。
B.文本一叙述了乡亲们由“开始并不知道”到“恍然大悟”的过程,表明他们逐渐理解了鸟先生甘于奉献、苦中作乐的精神。
C.文本一乌先生在“立极方知天地大”一句诗中选用“大”字,不是因为“小”字不合情理,而是“大”字更能表达自己心意。
D.文本二中乌以风“亲自到省会周旋”,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作为校长出面,才能够解决学校面临的“不予立案”的难题。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乡亲的眼光介绍乌先生,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写出人物的特征,并用场景烘托人物状态,表明他并不是一个皖河人。
B.“如一泓淡淡的秋水,温暖而长久地流进了我的心里”,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乌先生寂寞、沉静的心态给予我滋润的美好感觉。
C.文章以“不信,你把一生交给一条河流试试”结尾,不仅能够激发读者进一步思索人生,而且让人有跃跃欲试之感,余韵悠长。
D.本文多次叙述有关乌先生的经历,既有人们的猜测与议论,还有作者的求证,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勾勒出乌先生的一生。
8.周国平评价本文“似在写人与河的关系,其实蕴涵着人生的道理”。请据此简要分析文章题目“一个人的河流”的意蕴。(6分)
9.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答
6.(3分)C
7.(3分)A
8.(6分)
①乌先生与皖河相识,选择将身心无私地奉献给皖河;②一个人面对时光的流逝,要思考如何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文本一是散文,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的同时,注重表达作者情感、观点;文本二是人物传记,重在呈现人物真实经历和事件。②文本一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文本二平销直叙,记录了马以风人生片断。③文本一叙述、捐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相结合,语言含蓄隽永;文本二以叙述为主,语言平实客观。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