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一个人的河流-徐迅 文本二:乌以风先生(节选)阅读答案

一个人的河流-徐迅 文本二:乌以风先生(节选)阅读答案

导语:

  文本一:

  一个人的河流

  徐迅

  面对一条河流,人肯定有许多想法。比如孔子站在黄河,庄子面对着濠水。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都让河水在面前悄悄流逝,连一朵浪花也不会溅起。我也毫不例外。我自小从皖河的这岸走向那岸,又从那岸走向这岸,河水流逝了我的童年、少年,还在毫不犹豫地流逝我的中年和老年。我发觉我也无法改变皖河的什么。有时候,我站在桥上望着河里的倒影,我发觉,我和皖河的乡亲们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我们喝的都是皖河水,是河水无私地滋养了我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河人说这话,是因为皖河住进了一个外乡人。皖河两岸的乡里乡亲,见面一律嘻嘻哈哈,直呼其名,比如瞎爷、望全、孝女、牛王······几乎没有人被称为先生的。可乡亲们唯独对这个人例外,他们称他为先生,这是因为乌先生不是土生土长的皖河人。

  像皖河身后那沉睡了几千年,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面纱的天柱山一样;在皖河,乌先生身上也有一层神秘和传奇的色彩。乡亲们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个有着淡雾的早晨,乌先生长得很矮,身子瘦硬,反剪着双手(这就不像皖河人)站在沙滩上,细眯双眼打量着什么。乡亲们开始以为他只是一个过路的人,没当一回事。但很快,他们就发觉乌先生一点也没有要走的意思。于是各式各样的猜测和议论就如浓雾一般布满了皖河。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乌先生是北京城里来的学生,他走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最后爱上皖河秀丽的山水,所以住了下来。过一阵子还会把他的家眷接来。”.·····背后,乡亲们这样嘀嘀咕咕的,但没有人直接去问他。

  乌先生为皖河改变了什么,乡亲们开始并不知道。

  一年,两年······乡亲们开始渐渐承认了一个事实:乌先生竟然一直住在皖河,直到住到老、住到死。乌先生把一生都交给皖河,交给天柱山,造福了皖河两岸······他在皖河做的都是些善事: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不算,还到处化缘给皖河修桥,给天柱山铺石阶、修路,为牺牲在皖河的抗日将士们修建陵园;创办学校,写山志·······随着天柱山风景区的开发和皖河的声名远播,乡亲们恍然大悟。但有些一时也还无法明白:比如说,他可以到省里当大官,但他去了一个月,除自己批准自己建一座学校就辞职了;他被诬陷关入监牢,却看鸡、养猫、写写画画;被罚砸石子,他却成天哼着黄梅小调,快活得像神仙······乡亲们目睹着乌先生全部的苦难和欢乐,同时也将问号投向了皖河-当然,这些并没有妨碍他们尊重他、喜欢他。

  有些事可以回避,但有些人却无法回避。皖河的乡亲们嘴里时而就会蹦出这样一些朴素的话来。的确,人与人就像隔河相望的两棵树,无法走到一起,但有些事却像雾一样穿河而过缠绕着你,直到一棵树老了、蔫了,而另一棵树还很年轻,还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那么,那棵年轻的树也要面对河流-我就曾试图蹚过这条河。

  在一个阳光如水的秋日之后,我多次见到乌先生。在交谈中,我渐渐印证了皖河人传说的一些事实:乌先生叫鸟以风,山东聊城人,曾就读于北京国立大学哲学系。后来任过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员和中学教师。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他遇上当时称为国学大师的马一浮先生,即被马先生的学识所吸引,于是跟随马先生跑到四川复性书院担任了典学和督讲。一年秋天,他因拜望远在西湖休假的马一浮,凑巧路过了皖河。莫名其妙地他就被皖河身后那座雄伟的大山迷住了-四年之后,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皖河。他说,这是命中注定。

  有时候,一个人就是一条河,一条布满往事的河流-尽管它的语言人们不懂。

  “立极方知天地大,凌空不见古今愁”,这是乌先生第一次登临天柱山时的感受。他说,有人建议他将这“大”字改成“小”字,但想想他还是改了回来。他觉得天地还是很大很大。他像是一尾鱼游到皖河,他就得把整个身心都投向皖河,交付给天柱山······我们几次交谈都一直充满着平静与快乐,我静静地凝望着他,那天柱山般的寂寞、皖河般沉静的心态,如一泓淡淡的秋水,温暖而长久地流进了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