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文学中的色彩在许多情况下和大自然的色彩是不一样的,它显然已经超出了对客观事

文学中的色彩在许多情况下和大自然的色彩是不一样的,它显然已经超出了对客观事

导语:

  此外,还有康大叔这样的屠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他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玄色指的是黑色中泛现暗红色调,有令人生畏、深邃神秘的色感。当康大叔给华老栓递人血馒头时,“浑身黑色”和鲜红的“药”形成强烈反衬。民众的愚昧、革命者的命运、革命的出路,隐藏在文字之下的种种思考,都被激发出来了。

  鲁迅笔下的“黑色人”系列,呈现出最直观的视觉刺激,形成浓墨重彩的形象群体,承载着鲁迅对民族前途、先驱者际遇的深思,汇聚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深重思考,也凝结了“反抗绝望”的先锋姿态,更寄寓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追问。

  (摘编自谭苏《鲁迅小说形象色彩修辞研究》)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色彩受创作者主观感受和情感态度支配,为作家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抒发服务,以产生审美趣味。

  B.作为复仇者形象出现的“黑色人”宴之敖也是鲁迅思想的化身,蕴含鲁迅对人性、社会的深刻理解。

  C.鲁迅《非攻》中的墨子一改历史上的“侠义”形象,成为“老牌的乞丐”,但其仍有值得赞赏之处。

  D.作家常对视觉中的色彩情有独钟,这种个性化的选择是创造具有想象性和敏锐性的美的形象的前提。

  2.根据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都围绕色彩与文学,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作者内心感知对色彩运用的重要作用。

  B.艺术不需要模仿生活和自然,我们也不要求一幅风景画是任何可以指出的风景的再现。

  C.一中引用刘勰的话,是为了论述客观事物的色彩描写与作者的内心感知密切相关。

  D.凡高作品中热烈的金黄色并不仅仅是描绘对象限定的,更多源于他的个性与生命追求。

  3.下列说法,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他因战乱入蜀,怡人春光非但不能令他开怀,反而勾起了他羁旅时的感伤。

  B.王冕用墨色来画梅,苏轼用朱色来画竹,景物颜色的选取虽与现实完全不符合,但都能给观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C.闻一多《色彩》一诗: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D.莫言认为色彩作为载体要承担特定的含义,他的作品《红高粱》《红蝗》中的“红”,一个热烈如火,一个丑恶污秽。

  4.“文学中的色彩首先是为文学的表情达意服务的”,请结合二,简要说明鲁迅作品通过“黑色”传达出的思想感情。(4分)

  5.“作家常用色彩符号来形象地比附、暗示”,在《红楼梦》中,色彩作为一种符号,常用来解读人物形象与命运。请综合理解上述,简要赏析《红楼梦》中色彩描写的语句。(4分)

  第七回:宝钗见问,乃笑道:“东西药料一概却都有限……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

  第八回:“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䰖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答

  1.选C。有两处错误,“一改历史上的‘侠义’形象”错误,“成为‘老牌的乞丐’”错误。

  2.选B。原文是“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生活和自然竞争”“我们也许要求一幅风景画要有接近真实的色彩和线条……”,综观,作者的意思是艺术不能仅仅单纯地模仿生活和自然,仅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与再现,但并不意味着“艺术不需要模仿生活和自然”。

  3.选C。由一第四段可知,“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意思是,外界景物触动了创作主体的心灵,创作主体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选择,创造性地把握住景物的颜色,创造出含有丰富、敏锐的美的形象。C选项,作者通过大胆想象,赋予颜色以各种象征意义。诗歌只是纯粹表达了对七彩生命的热爱之情,并没有涉及任何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