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节选)阅读答案-沈从文
导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6. D
【解析】“暗示了会长的吝啬”不正确,从原文看“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可见并非吝啬。而且根据原文“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 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可知会长“被迫点一出”体现出大家的客气谦让。
7.C
【解析】“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不正确,由文本最后一段“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可知散戏后人们是快乐和疲倦的,并且最后一句话也揭示出人们看完社戏后对社戏的赞赏和新奇的感受,不能体现出失落与惆怅。
8.(1)借助人物外貌描写社戏的仪式感。例如:本村首事滕长顺的衣着,“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着重描摹了长顺到处走动拜客时穿着很讲究、正式,突出了长顺对社戏的重视。
(2)通过场面描写,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宏观场面、人物群像的广角镜头与微观镜头聚焦描绘表现社戏仪式感。
宏观群像如:“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
微观镜头如“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
通过民俗风物传统习惯描绘社戏的仪式感。如:掌班依照老规矩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所带的“八寸大的朱红拜帖,”请吕家坪的商会会长所具“全红帖子”。文中还有数字描绘也突显社戏的仪式感。如: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本村出名请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看戏,每天特别备办的酒席为“两桌四盘四碗”。第一天开锣,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也是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杀了白羊一只,雄鸡一只,烧了个申神黄表。
(3)通过顺叙方法,按照社戏的时间顺序描写仪式感。从举办的地点时间,到开锣前村民和长顺一家的准备,再到开锣后“打加官”“赏红包封”,最后到额外点戏的环节,都是照例、照习惯地做,突出了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