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节选)阅读答案-蔡东
导语:
有些时刻,发现月亮竟行至窗前,先是一怔,接着心底涌上来模糊的旧事。我到底也跟它疏远了。漫长的时光里,其实它一直在那里,照亮暗夜,移动潮水,譬喻悲欢,唤起思念,让分离的人们在抬头望月的一刻再度发生深刻的联结。
我想到她的经历和年龄,她的坠落和攀爬,忽然就觉得,一切并没有那么可怖。捋捋刘海,从哪里开始说起呢,就从同租的三个人开始说吧……
茶已经放凉。她站起来,说出去溜达溜达。我跟着她往外走,像一下子回到了多年前。这一刻,我辨认出胸口突然涌上来的热流是什么,是庆幸,庆幸在我能理解更复杂的人世时,还有机会跟她相见。
橘红的月亮出现在天地相接的地方,天一黑,它就蹑足而上,越过树梢,步入深蓝色的天幕。像往常那些日子一样,它散射出母系的、心智成熟又充满感情的光,安抚夜空,也慰藉人世。
我跟着她拐进旁边的小超市,她细细挑选,把失散的白莱豆腐五花肉归拢在一起。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的人们看似亲近实则疏离,真实地再现了当代人普遍的生活状态。这种真实,不免令人嘴嘘。
B.上了釉的日子、狗埋骨头、杏烟河河水的流淌,都给人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暗示了文本的悲剧性特征。
C.小姨揣度“我”可能心有退疑,就主动加上“我”,见面后又川真诚与耐心逐步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
D.小说中描写杏烟河的段落,将情感与记忆融人空间之中,使之呈现温暖而又有点淡淡忧伤的特点。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方“不冷不热,最舒服的季节”,奠定了故事的叙事基调,也为刘亚之后的怀旧与新生提供了心理前提。
B.城市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精神状态。作者透过一组女性亲疏关系的变化,揭示了都市异乡人正普遍面临的情感困境。
C.小说中的“目光”作为物象贯穿全交,既是主人公与生活和解走向美好的见证,也令小说充满幽幽的诗意。
D.小说通过“我”与小姨两个不同经历的女性,在面对都市生活冲击时不同状态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现代都市的冷漠。
8.(6分)文中的“我”在与小姨见面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请简要分析。
9.(6分)有评论家认为:“蔡东是真正的城市文学书写者,她非常现代地去理解城市的心灵、理解城市人的生活肌理,就连那些细小的事物也会引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涟漪。”请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找到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答
6.答案:B
解析:B项,“暗示了文本悲剧性的特征”错误,联系上下文可知,本文所写的是身处低谷的人微妙的内心感受,是人与人之间难以言说的幽微情感,虽略带伤感,但最终迎来的是新生与希望。所以“悲剧性”错误。故选B。
7.答案:D
解析:“批判了现代都市的冷漠”错误,小说中对人物现实困境的描画,恰恰是对生活本身的叩问与思考,是对人们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缓解焦虑以走出精神困境、悦纳生活的关照,所以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批判。故选D。
8.答案:①见面之前的忐忑不安。借着玻璃打量自己的发型衣着,可见我对与小姨相见的重视与不安;②刚见面的紧张与疏离。因“在彼此生活中失踪已久”而生疏,冷不丁的关于白发的问候则说明“我”此时的紧张;③见面之后的庆幸与慰藉。小姨虽经生活之苦,却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是指引“我”走出困境的力量,也是对“我”的精神救赎。
解析:分析人物心理变化,需从文中找出人物在不同场景、不同阶段的所思所感。与小姨见面前,“我”借着玻璃打量自己的发型衣着,伴随着的是“忐忑”一词;刚见面时,“我”开口找话题,略显尴尬;随着聊天的深入,疏离慢慢散开,过往的亲密渐渐盈起,“我”深感庆幸与慰藉。
9.答案:①小姨来回抹水渍以掩饰刚见面的尴尬这一细节,既是其职业的印记,也包含着她想要打破这种尴尬氛围的思索;②六角茶杯里或立身朝上或缓缓下沉的芽头,恰如都市异乡人或浮或沉的人生遭际,引起人们对不同生活状态的思考;③睡前杂念如潮,睡醒身体像晒下的毛巾,再现了部分迷失自我、极度焦虑的城市劳动者孤独与空虚的日常状态;④被拢在一起的白菜豆腐五花肉,正如被找回的失散多年的情感,是人物亲密关系的见证,平淡中充满着温馨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