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清斋阅读答案-白秋
导语:
别人问他,老师是谁?他竖起两个食指短暂一碰,然后举起右手食指,在额头上空画了一个圈,咧开嘴笑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从补碗到非遗,探访威海锔瓷技艺的匠心故事(节选)
于佳霖
在吉呈轩里,摆放着无数个耿海胜修缮好的古陶瓷、紫砂器、珐琅器等。前段时间,耿海胜找摄影师来拍摄自己修缮瓷器的过程,从下午1点到晚上11点,他一直坐在工作台前专注的敲敲打打。然而,一旁的摄影师却打了好几个盹。10个小时的时间在我们看来枯燥又漫长,但对于耿海胜而言,这10个小时有趣又短暂。“专注下来,就不会觉得时间长了,这10个小时我与器物是融为一体的,乐在其中。”耿海胜告诉记者。
2008年,耿海胜突发奇想,“葫芦+锔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有了想法后,耿海胜便立马付诸行动。葫芦茶壶、葫芦茶杯,成为耿海胜自己的文创产品。葫芦茶壶保留葫芦本身的形状,经过锔艺的加持,成为颇具特色的潮牌。
为了更好的发扬锔瓷技艺,耿海胜想通过带徒弟的方式,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目前,耿海胜已经有170多个徒弟,遍布在全国各地,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三分之一。“这个手艺想练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但学习的这段时间赚不到钱,很多人迫于生计还是放弃了。”耿海胜感慨道。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茶庄所挂的那副对联既是主人公老丁精神品质的写照,也暗示了后文再次收徒的结局。
B. 文本一中,作者以浅显通俗的语言刻画锔艺流程,以紧张迅疾的节奏讲述故事,使小说易读耐品。
C. 文本二中,耿海胜将“葫芦+锔瓷”结合,开发出葫芦茶壶,体现出他立足传统工艺的创新意识。
D. 文本二中,耿海胜的感慨既有对徒弟们放弃学艺的惋惜,也表达了基于现实情况的理解和无奈。
7. 关于文本一中老丁两次收徒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丁违背誓言再次收徒,且不收学费,可见他心地善良、品格宽厚。
B. 老丁遭背弃后“发誓不再收徒”,体现出他性格中斤斤计较的一面。
C. 老丁两个徒弟的行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含着作者的褒贬倾向。
D. 尾声处使用留白的手法,省略了学艺过程,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8. 文本一中插叙潍县手工业的繁荣历史和锔艺的遗存有什么作用?
9. 两则文本虽然都塑造了一位锔瓷匠人的形象,却属于不同的文体。试从文体特点的角度比较两则文本文学效果的不同。
【答案】
6. B .“作者……以紧张迅疾的节奏讲述故事”错误。小说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不是紧张迅疾的节奏,而是舒缓从容的节奏。
7. B.“体现出他性格中斤斤计较的一面”错误。“结果那人学了个七八不离十的时候,瞒着他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当中却说是家传,对他只字未提。惹得他大病一场,发誓不再收徒,也不轻易给人修复物件了”可知,徒弟做人不义,老丁深受其伤,不再收徒,并不能说老丁斤斤计较,“大病”“发誓”是伤透了心的表现。
8. ①潍县手工业的繁荣历史,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和城市品格,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小说的叙述视野。
②潍县手工业的繁荣历史,让读者看到手工业曾经的兴盛,暗含着赞美和热爱之情。
③插叙锔艺的遗存为老丁从事锔艺提供了社会背景,使文章情节更加合理。
9. 文本一采用小说形式来塑造锔瓷匠人丁公邃,①运用全知视角讲述主人公的人生故事,②运用艺术虚构的方式突显主题,注重表现主人公为人处世的人物品格,③故事情节起伏波折,注重艺术性,可读性强。
文本二属于新闻作品,①从记者的视角出发,探访耿海胜的锔艺经历,②主题上侧重于表现采访对象对锔艺的热爱和发扬。③情节上更注重真实性,精确的数据增强了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