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大先生阅读答案-赵威

大先生阅读答案-赵威

导语:

  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小说开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凌先生的木匠技艺高超。

  B.人无完人,大先生有学识,才德兼备,但“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有着文人相轻的毛病。

  C.大先生嘴笨,肚子里的学问讲不出来,“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所以一时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但也不苛待学生。

  D.小说对大先生进行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又通过他人来对比衬托,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活的人物。

  7.文中对大先生作为木匠手艺人身份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会做木工,所以三叔三婶才让他留宿,才知道他有文化,于是请他做代课老师,木匠手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因为既是通文墨的教书先生,又是技术高超的手艺人,所以格外受村里人尊敬,体现了当地民风的淳朴。

  C.退休后把旧课桌搬回家,做成棺材,认为最后躺进去“是一生最大的幸福”。所求如此简单朴实,丰富了人物形象。

  D.用每月领到的退休金买木料做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无私奉献、感恩图报的可贵品质深化了小说主题。

  8.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他的眼睛。”小说中多次写到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请找出来并分析大先生每次“眼睛变得浑浊”时的心理状态。(6分)

  9.陈忠实说:“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这也是读者对你的作品和你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础。”阅读本文,你感受到了作品的真实性,建立对作家的信任感了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

  答

  6.选C。解析:A项,开篇句子没有比喻。B项,借列举李白衬托自己。D项,有侧面描写,但没有“对比衬托”。

  7.选A。解析:三叔三婶首先是“看他可怜,天又冷”才让他留宿,之后才知道他会木匠手艺活。

  8.解析:①第一次:三叔三婶看他可怜,留他过夜,他被三叔三婶的善良所感动,却无法用言语表达感激之情。②第二次:大先生给学生讲李白的《静夜思》,讲“思归之辞”,不觉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是想到自己客居在外,思归而不得的感伤。③第三次: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给大先生补上每月3000块的退休待遇,大先生心有不安,却被村支书告知这是国家政策,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内心深深感动。(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

  9.解析:

  示例一:真实。①细节真实,凌先生要饭时以及上课时的神情、动作等细致生动,真实细腻地体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②背景真实,“农村撤点并校”,“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等时代背景强化了小说的真实性。③形象真实,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多角度刻画形象,展现大先生的优点,也不回避大先生的缺点,形象不单一,不脸谱化。

  示例二:不真实。①形象不合逻辑。逃荒来村里几十年,没有家人,思归却不回乡。有学问,手艺好,在村里定居几十年却未成家。②情节前后矛盾。瞧不上文人,“只佩服半个李白”,却有一肚子学问。对教育充满热情,上课却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

  (答对一点3分,答对任意两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