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建立之初,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严格控制权力的归属
导语:
(摘编自《保密工作》)
1. 根据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初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并且还要控制知情范围。这时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使得保密制度可能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
B. 秦代对公文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设置了尚书及其机构,对尚书人选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机构秩序森严,这都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
C. 秦代对档案归档有严格保密要求,档案分正本、副本且存在不同的地方,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改削档案者的罪行,以此来防止泄密。
D. 唐代保密要求严格,唐代诗人元稹、杜甫便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挫折。后来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把一首《晚出左掖》的草稿烧毁。
2.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建立了保密制度,对泄密者有严格的处罚,有专人传送公文,逐步创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
B. 为防止公文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要对公文进行“封”的处理,如果有人丢失公文,其后即使自己找回仍会被论罪。
C. 《卫禁律》规定如有由外私自进入境内者或由境内私自外出者,而戍守边城者没有发现,法律要判处戍守者和主管者徒刑,主管者刑罚更重。
D. 唐律在细节层面考虑周全。《杂律》让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卫禁律》《擅兴律》等刑罚制度做出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观点的一项是( )
A.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元稹《行宫》)
B.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唐·罗隐《鹦鹉》)
C. 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唐·王建《宫词》)
D.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4. 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唐代保密文化在秦朝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请根据简要分析。
【答案】
1. D 2. C 3. A
4. ①举例论证,官吏张宿被贬、元稹仕途受挫,都与保密有关。②引用论证,大量引用了唐代法律文献、《唐诗三百首》的诗句等。③正反对比论证,将元稹保密不慎仕途受挫与杜甫谨慎行事受到大众赞许之事进行对比。
5. ①保密律法更精细,许多明确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依据。②保密范围有扩大,各级官员、宫女等都可能成为涉密对象。③保密意识更普及,许多保密文化信息隐藏在诗歌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唐代诗人元稹、杜甫便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挫折”错误,原文有“从大众的角度对杜甫谨慎的行为表达了赞许的看法”,可知举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表达对杜甫谨慎的行为的赞许。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主管者刑罚更重”错误,根据原文“《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有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可知,戍守者徒刑一年半,主管者徒刑一年,戍守者刑罚更重。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意思是几个满头白发宫女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直截了当地道出了年老宫女的幽怨,不涉及保密性。
B.“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意思是劝君不要把话说得那么清楚明白,否则的话,不仅难以说出口,有时还会带来灾难,涉及保密性。
C.“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是对文档收集归档的工作程序,涉及保密性。
D.“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涉及保密性。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运用举例论证。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列举官吏张宿被贬、元稹仕途受挫的例子,都与保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