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江头那一夜阅读答案-林那北
导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文化散文,以“浔阳江头那一夜”这一时间节点为抓手,重现了《琵琶行》问世的那一夜诗人白居易的整个心路历程。
B.开篇写浔阳的秋风,突出与长安的不同,正是“那一夜”“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表现;继而写湓浦口,正是“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地点;之后,写白居易的才名、获罪、被贬、南迁……
C.白居易为送别远赴西南通州任职的元稹,乘车赶往湓浦口,可见他们的情意深厚。
D.“诗穷而后工”,千古名篇白居易的《琵琶行》的创作成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通过对湿润的、夹带着水汽的晚风的描写,渲染了送别时的凄清的环境。
B.文章在看似无序的叙述中安插的是一条起伏的情感线:由沮丧到平静再到那一夜琵琶声唤醒的迁谪之苦,最后,是“磅礴才华撞击出夺目的火花”的快慰。
C.文章运用第三人称,可以深入白居易的内心,将其被贬前后的心路历程更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突出其形象。
D.文章运用补叙的方式,交代白居易在京城的遭遇,展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突出了其正直敢言的性格。
8.文中多处引用白居易的诗句,请选择两处作简要赏析。(4分)
9.文中关于元稹的一段叙述,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6分)
答
6.C.“为送别远赴西南通州任职的元稹”说法错误。由原文“现在他就是去水边,去西门外一个叫湓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他最好的朋友是远在巴蜀的元稹”“所以他连夜赶到江边。即使要离去的不是元稹,他仍然不舍,心有戚戚”可知,远赴西南通州任职的不是元稹。故选C。
7.D.“文章运用补叙的方式”说法错误,交代白居易在京城的遭遇,展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部分是插叙,不是补叙。故选D。
8.示例:①“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一句,写出浔阳恶劣的自然环境,“凋疏”“低湿”的凄冷环境恰是诗人刚刚被贬的心境的写照:与在京城做官时的盛名与轻松截然不同,增添文采,丰富内容。②“人间四月芳菲尽”一处,写出江州山水美景,涤荡诗人烦恼,给予诗人快慰,增添文采,丰富内容。③“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一句,写出诗人到达江州之后心态的转变,由被贬之时的愤恨沮丧转变为平静淡然,这是诗人对厄运的坦然应对,增添文采,丰富内容。(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9.示例:不能删去。①文中写元稹是为了与诗人形成对照:两人作为同科进士,性情相似,才情相当,都因不畏强权、恃才放旷而前后脚遭遇贬斥。②元稹与诗人的唱和就如知己的长谈,这种友谊让深陷黯淡的他们成为彼此的光亮。因此,诗人愈发珍惜难得的友谊,才会在“那一夜”去送别友人,即便不是元稹,依然有着浓烈的不舍。③也正因为这一次送别,被贬的厄运才转化为生命的馈赠,才有了“浔阳江头那一夜”的千古绝唱——《琵琶行》。(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