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江头那一夜阅读答案-林那北
导语:
浔阳江头那一夜
林那北
入秋了,暮色当头,晚风在马车卷帘外拂过,那是一种湿润的、夹带着很多水汽的风,与车内男人之前早已习惯的长安城完全不同。
现在他就是去水边,去西门外一个叫湓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
这是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一年多以前,他还在宫中,围绕太子悠哉当着左赞善大夫。此时藩镇割据,战事四起,朝廷平藩讨叛让地方势力极为不满,便派刺客入京当街杀了宰相武元衡。依唐制,东宫官员不得参谏朝政,但他还是奋笔疾书,要求缉拿凶手,雪耻立威。可是他却“越职言事”了,被扣上一个罪名赶出宫门,赶往千里迢迢的江州。
真是无妄之灾。之前他诗名鼎盛,也自觉才情弥天,便话锋犀利,针对时弊常出言不逊,其实不过是“济天下”的一腔热血,也以为是忠谏护君,不料却早已让朝中很多人暗生不爽,于是揪住不放,无非借一把刀砍过来而已。贬,这个词杀伤力太大了,把他内心捅得千疮百孔倒不在话下,关键是外界投来的冷漠与鄙夷的目光,炎凉的世态更让他万箭穿心。
他立即孤身离京,接着与家人汇合再向南。“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这是他初到江州时写下的。放平心态,这里其实也不失为一块宝地,除了水之外,山也抬头可见,满山四季都绿出层层叠叠的厚实油光。这座别名又叫“浔阳”的小城,其实也不失为一块让智者和仁者皆能乐享的宝地啊。
何况还有酒有诗有朋友,更有那么多令他一赞三叹的美景。
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伫立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仅仅觅得这妙不可言的短短二十八字,他也可以快慰自己了。京城无限远,那就在此独善其身吧。“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在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边,他很快给自己建起一座草堂,以便呼朋唤友大醉几场。甚好甚好,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在秦岭下、渭水边的盩厔当着小小的县尉,不也正是在山中与朋友纵酒欢歌之后,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诗《长恨歌》吗?
他最好的朋友是远在巴蜀的元稹,就是那个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句悼念妻子、用传奇故事《莺莺传》描述风流才子张生对崔莺莺姑娘始乱终弃悲剧的元稹。作为同科进士,他们性情相似,才情相当,竟也同因不畏强权、恃才放旷而前后脚遭遇贬斥——他到江州做司马,元稹则到西南的通州,最初做的也是司马。相见难,相思苦,只能互寄诗慰藉,唱和不断,其数量和质量都蔚为壮观。世象污浊,前程黯淡,生命间的情谊此时如此珍贵,它是一簇光,温暖并照亮了彼此。
所以他连夜赶到长江边。即使要离去的不是元稹,他仍然不舍,心有戚戚。
天已完全暗透,江面零星的渔火萤火虫般孱弱地跳动。青衫太薄了,风过,他紧了紧身子。冷,犹如直面自己身世和当下朝政时的凉意。友人船正待发,他急步前迎,一怀愁绪还须靠酒打发,便相对而坐,把盏话别。
接下去发生的,都写在《琵琶行》里了。霓裳羽衣曲。从长安城流落到此的旧女伶。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弦音……丝乐如梦,身世飘零,沦落天涯,他涕泪横飞,辛酸往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无边无际地当头淋下,令他无法自已。
“浔阳江头夜送客”,《琵琶行》的首句,就时间、地点、人物一并俱全,朝朝代代无数人张口一吟,就宛若置身唐元和十一年那个夜晚的浔阳江畔,为秋月所照,见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听到天籁般的琵琶琴声。
当初被迫离开长安,白居易内心一定沮丧、忿恨、恐惧相织,如果可以选择,他想必舍不下天子脚下的富丽繁华。一去千里,命运急转直下,竟也给了他另一个意想不到的馈赠。江水,秋月,歌女,曲乐,一场突如其来的邂逅,刹时把他磅礴才华撞击出夺目的火花。一首不朽的千古绝唱,于是在那个梦一般的南方夜晚徐徐铺陈,应和着天上的星辰,在人间永远闪亮。
(选自《文汇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