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粉阅读答案-庞泽云
导语:
“不会品 袁老头儿会不会品 ”
“雨镇上有几个袁老头儿 他不来,又咋样 ”
是的,就是袁老头儿不来,也不会影响夫妻粉生意的。夫妻粉名声在外,就是换了鱼汤, 一般人马上也不会就吃得出来。特别是那一群一群来雨镇旅游、公干的人,他们晓得个啥 可是,鲍大勺还是不愿这么做。
婆娘拗不过他,最终只好骂一句了事:“你狗日连这点形势都看不清,早晚有你着辣的时候 ! "
婆娘的话真还说准了。不到两月,鲍大勺碰到了难事:由于农村的承包越来越彻底,青溪山的林坡划给了十户农民。要吃娃娃椒,只剩一条路:买。可是,现时的物价,又兴自调了。物以稀为贵,物以需为贵。娃娃椒对于鲍大勺来说,既需又稀,因此,人家就拿竹杠敲他了。要三十块钱一斤。天哪!比以前整整多了五倍。
这事使鲍大勺很伤心。那十户农民,可以说每回到雨镇赶场,都要吃他的粉,吃过又都不止一次地竖起大拇指连声称道,如何如何的好,还说鲍家两口子的品性也好,没有因为有块金招牌,就黑起心肠要高价。可是,这些人的脸,朗个一下子都变了呢 手头有点娃娃椒,熟人熟事的,就能厚起脸皮说出那么高的价!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从粉摊写起,设施简陋,生意红火,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桃木压漏”的描写巧妙点染出老店的特色。
B.鲍大勺配调料时,用屁股抵着门扇,连他婆娘都不许看,这照应了前文的“几代单传”,也增添了夫妻粉的传奇色彩。
C.袁老头儿是粉摊的常客,也是小镇的美味鉴赏家,他对夫妻粉的盛赞维护了粉摊的招牌,
却引发了夫妻两人的争执。
D.农村落实承包责任制,放开物价后,卖娃娃椒的农民跟着涨了价,小说结尾反映了鲍大勺面对社会变革猝不及防的心理。
7. 文中插入对娃娃椒和雅鱼的叙写,对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段文字叙述了娃娃椒和雅鱼的特点,侧面衬托出鲍大勺谋生的艰辛、开店的诚信。
B.娃娃椒只生长在青溪山上,为后文青溪山林划给农民后,鲍大勺只能高价购买做铺垫。
C.既要到山崖上采椒,又要到江水里捉鱼,采配费时费力,交代了粉摊只卖半天的原因。
D.椒专爱往悬崖峭壁上长,鱼专生于激流石穴中,两者象征了当地人民迎难而上的精神。
8. 本文中夫妻俩的对话,在语言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 如果作者续写,鲍大勺最终是否会依从婆娘的话,改变夫妻粉的调料 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
6.C
7。D
8.(1)多处运用方言,如“伸抖”“着辣”等,体现地域特色,富有乡土气息。
(2)穿插引用民谚俗语,如“马要鞍装,人要衣裳”“桌椅吱嘎,篷子补巴”等,增加了语言的趣谐性。
(3)纯用口语,多用问句,表现了夫妻俩拌嘴的生活气息。
(4)多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
9.不会改变。理由:(1)鲍大勺是个恪守传统的人,而改变调料违背了祖训。(2)鲍大勺视袁老头为知音,非常在意顾客的用餐体验。(3)鲍大勺认为十户农民“厚脸皮”,所以不会仿效。(4)作者借此肯定在商品经济浪潮中坚守传统的做法。
会改变。理由:(1)鲍大勺在妻子面前赔笑让步,口气已经变软。(2)除了袁老头,其他人也 吃不出差别。(3)娃娃椒价格大幅上涨,难以维持原来的配料。(4)作者借此表达对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世道人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