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夫妻粉阅读答案-庞泽云

夫妻粉阅读答案-庞泽云

导语:

  夫 妻 粉

  庞泽云

  雨镇这个地方,最有名的是“夫妻粉”。这粉摊经过几代的单传,传到了鲍大勺手里,那手艺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摊上只有两张案桌,是用四条长板凳支起的。案桌周围参差不齐地摆着几把竹椅、几个方凳和几个石磁。旁边,是一张放调料、碗具、家什的条桌和一个泥炉。泥炉上架着一只深底铁锅,锅上没有盖儿,却横着一个钻着密密麻麻小眼的桃木压漏。因为夫妻粉的传统忌用现成干粉条,说是“干粉不鲜”;都是把粉面和好了,放入压漏里挤压,直接从眼儿里落水下锅的。这样,煮出来的粉晶莹透亮,有鲜气。

  这粉摊虽说简陋,却天天都挤满了食客,人们宁肯站着吃,从街沿这边站到街沿那边,也要来光顾。人多逼得手脚忙,两口子半天下来,裤裆里都是汗。

  是的,这粉摊有些与众不同:只卖半天。倒不是怕忙,而是要用半天去预备调料。饭靠火候,酒靠窖,百样佳肴靠调料嘛!这粉,绝就绝在调料上。

  咋绝 酱油醋,葱姜蒜,味精白糖辣子面。这些普通的玩意儿它都下,自不必说。可有两样东西,却是外界人不大晓得的,那就是娃娃椒和雅鱼汤。

  娃娃椒是离雨镇十五里地青溪山上的特产。 一般的椒, 一粒就是一粒,可娃娃椒大粒上还背着个小粒,肉头厚,润色好,油气重,不但麻味浓,还有一股醉鼻舒肺的特殊香气。这娃娃椒在青溪山上只有几十棵树,夹杂在遍坡遍岭的普通野椒之中;而且,还专爱往那悬崖峭壁上长。

  雅鱼则是雨镇边羌江里的独产珍品。肉细嫩,且无刺,熬出汤来,又白又酐又鲜。可是, 这鱼专生于江边激流拍岸处的石穴、石腔,要得此物还有几分危险。历来夫妻粉的摊主儿都有“上青溪,悬采娃娃椒;下羌江,险捉雅御鱼”的本事。不然,就当不了摊主。

  然而,也曾有人把以上调料样样数数弄了个齐,但做出粉来,却仍然比不上“夫妻粉”。

  他们不晓得,这料的齐全,还只是事情的一半;还有那怎样配料的另一半呢

  配调料也像和墙泥、抓中药一样,得严格地讲究比例,这就全靠人的摸索了。

  如今的鲍大勺,是朗个在配调料 那是金口玉牙也问不出来的。人们只是传说着,说他都是五更半夜起来配,把窗户掩了,把门闩子上了,还要用屁股抵着门扇,连他婆娘都不许看。

  在鲍大勺这辈夫妻粉摊的食客中,有一个是最为精细的了,那就是糖酒公司退休的表老头儿。这老头原是公司的品酒员,那味觉器官灵得令人吃惊。用这张嘴来吃粉,那体验当然就比别人更为深、细,评价得也就更为中肯。这几年老头儿退休在家,嘴闲得慌,没那么多酒品了,就一头扎进了雨镇的小吃摊儿,这夫妻粉摊当然是常来的。

  “喂,鲍老板,”有一回,袁老头儿吃完粉, 一边捏着根火柴剔牙, 一边就对夫妻粉评起 来 , “这粉,入口酸辣,入喉麻辣,回味香辣,酸中有甜,甜中有咸,香中透鲜。安逸得很哟!我的舌头都差点吞下去了。”

  鲍大勺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自然惬意。 一乐之下,便把自己那张竹马架搬了出来,给袁老头儿做了一个专座,只有他来才打开。

  随着生意兴隆,票子大把进,婆娘便来话了: “我说,把这套破家什换了吧。马要鞍装,人要衣裳,这粉摊也该伸抖伸抖了。”

  “你晓得个球!肥狗有肉在毛里边,乌龟有肉在壳壳头。桌椅吱嘎,篷子补巴,这是祖训。”

  "既不肯换摊子,那就多卖半天嘛,"婆娘忍不住又说,“大家都在向钱看,咱不当出头

  鸟,也别做排尾雁呀。”

  “多卖半天 ”鲍大勺觉得婆娘说话太可笑,“那找哪个去给我下江捉雅鱼 第二天还卖

  不卖了 "

  “我说你就是个铁脑壳,三根砧子打弯了都打不透。离了红萝卜就不成席啦 没有雅鱼汤,就用草鱼汤顶嘛。”

  鲍大勺眼睛一鼓,想发火,但和婆娘的眼光一碰,又马上收住了。他看到婆娘的眼睛有些发红。于是,便赔了个笑脸,口气软软的:

  “嘿嘿!这鱼汤怎么能换呢 祖上没这个规矩,再说,让人吃出来,不就丢人现眼了嘛。”

  “你呀,就是…… ”就是什么,婆娘一时找不到合口的词儿,就跳过去说,“那些吃粉的哪个不是寒寒乎乎,几个三下就搅完了 还像戏台子上吃饭呀,慢下慢下地品 孙二娘开黑店,用人肉包包子,不是看到几根什么毛,武松还吃不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