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阅读题 >王安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安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opp整理 | 日期:08-29

导语: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视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元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节)

  13.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其属文动笔如飞    属:写作

  B.擢进士上第擢:提拔

  C.乞不次进用次:次序

  D.恨不识其面恨:遗憾

  解析:C项,次:按次序。

  14.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安石才干及胆识的一组是(D)

  ①其属文动笔如飞

  ②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来源:Z&xx&k.Com]

  ③修荐为谏官,以视母年高辞

  ④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

  ⑤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⑥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②④⑤

  解析:③⑥是说辞官的事。

  15.下列解说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并且过目不忘。文思敏捷,曾受到欧阳修的赞誉。

  B.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文彦博做宰相时,曾极力推荐王安石,希望皇帝破格进用,以激励世风。

  C.王安石曾上万言书,陈述变法的主张。他认为国家财力贫乏、世风日下的原因在于百姓不知法度,没有效法先王的法律制度。

  D.朝廷曾屡次征召王安石,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士大夫都很遗憾未能与他相识。

  解析:B项,兴修水利,推陈出新是管理鄞县时的事。

  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答案: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2)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

  答案: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

  (3)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答案:那么我所做的政治改革,就不至于使天下百姓惊恐不安,使天下人议论纷纷了,也就符合先王的政治统治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播扬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再调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鄞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后来任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破格提拔(王安石),以此来抨击追逐名利的不良风气。朝廷颁下文书让王安石赴京城的试馆(考试院)任职,王安石没去就职。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母亲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