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阅读题 >宋史・李沆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李沆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opp整理 | 日期:08-28

导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6-9题。

  李沆,字太初,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后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疾作而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而往,临哭之恸。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但念内典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

(选自《宋史》,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议遂寝 寝:停止,搁置

  B.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旰食:晚食,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C.趣驾而 往趣:趋向,奔赴

  D.身食厚禄,时有横赐 横:出乎意料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沆从不上呈秘密奏章,他认为既然办公事,有想法有看法就应该公开地表达,没有必要呈现密奏。

  B.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民伤财。

  C.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应验。他担任宰相时,同僚对他赞叹不已,称其为“圣相”。

  D.李沆认同佛教关于世界本来就不完美的理念,认为人也不可能求得圆满如意,还是应该知足常乐。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4分)

  答:▲

  (2)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4分)

  答:▲

  9.请简要概括李沆得到宋真宗信任、同僚赞誉的原因。(4分)

  答:▲

  答案:

  6.D匆忙、催促。

  7.C.不是他担任宰相时,而是死后。

  8.⑴(4分)心中稍微为国事而忧虑劳苦,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未必不会发生事情。(少,稍微;忧勤,忧愁劳苦;足为警戒,起到警戒的作用。宁谧,安定、安宁。每点1分)

  ⑵(4分)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求他办理私事。

  (居位,任职时;慎密,谨慎细致;条制,规章制度;干以私,求他办私事。每点1分)

  9.(4分)有治理才能,为人正直,富有远见,生活简朴。(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李沆,字太初,州肥乡(今河北邯郸肥乡县)人。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五年,李沆考中甲科进士。后来担任翰林学士。

  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取消了。宋真宗认为李沆从不打秘密的报告,对他说:“别人都有密奏,只有你没有,为什么呢?”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何必用密奏?那些有密奏的大臣,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的小人,我非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