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阅读题 >汉书・匡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书・匡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opp整理 | 日期:08-16

导语:

  (2) 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

答案:

  4.(3分)D

  5.(3分)C (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6.(3分)C (A项,“文学”是官职名,掌管教化,B项,匡衡做宰相,与 关于灾异的上疏没有直接关系,D项,匡衡最终被免官)

  7.(1)(5分)将军凭借亲戚关系辅助政事,名位高贵,举世无双,然而在众人的议论中,好的名声、荣誉不全在将军身上,为什么呢?( “以”“众庶”“令”译对各1分,大意对得2分)

  (2)(5分)将军如果(果真)征召匡衡到幕府任职,天下学士一定纷纷跟从他,让(他)参与议论政事,根据他的特长,推荐给朝廷,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诚”“歙然”“国器”译对各得1分,大意对得2分)

【文言文参考翻译】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县人。世代务农,到匡衡时喜好读书。匡衡得中甲科,选任为平原郡文学。元帝刚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戚的身份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任尚书,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手。萧望之是名儒,皇帝很重用他,他在推荐人才方面颇多贡献。史高则空有名位罢了,和萧望之产生隔阂。长安县令杨兴劝说史高说:“将军凭借亲戚关系辅助政事,名位高贵,举世无双,然而在众人的议论中,好的名声、荣誉不全在将军身上,为什么呢?因为将军的幕府,世人没有不仰望羡慕的,而将军所推举的人不过是私家宾客。一个人富贵在身士人却不称赞他,就像是拥有狐皮大衣却反穿着它,古人认为这是弊病。平原文学匡衡的才能智慧绰绰有余,但随着选补的文牒转到远离京师的地方作官。将军如果征召匡衡到幕府任职,天下学士一定纷纷跟从他,让他参与议论政事,根据他的特长,推荐给朝廷,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您将这件事做给众人看,您的美名也就会在世上流传。”史高认为杨兴讲得有理,就任命匡衡为议曹史,将他推荐给皇上,皇上让他做郎中,后升为博士,兼任给事中。

  这时,发生了日食、地震等灾异变化,皇上询问这些变化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听了他的话后很高兴,进升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匡衡在任太子少傅的几年中,多次上疏陈述皇上应该做的事情。建昭三年,接替韦玄成担任丞相,受封乐安侯,享有食邑六百户。

  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匡衡上疏讲述经学、礼节的法则。皇上敬纳他的建言。当初,元帝在位时,中书令石显主持朝廷事务,从前任丞相韦玄成到匡衡都害怕石显,不敢违背他的意思。到成帝初即位,匡衡才与御史大夫甄谭一起上奏弹劾石显,一一追究他的旧恶,并追及他的党羽。这时司隶校尉王尊上奏弹劾说:“匡衡、甄谭担任大臣的职务,知道石显等人独断专权,但匡衡、甄谭不按时地上奏弹劾,惩罚他们,反而附和下面,欺瞒皇上,没有尽到大臣辅助朝政的职责。上奏弹劾石显等人后,又不陈述自己对皇上不忠之罪,反倒张扬先帝任用颠覆国家的坏人的过错,犯下了不守臣道的罪。”皇上下诏说不要弹劾匡衡。但匡衡仍感到惭愧和恐惧,上疏认罪,并称病请求告老还乡,缴上丞相乐安侯的大印。皇上回答说:“你的道德修养很高,担任三公的要职,我很高兴能与你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国家。现在司隶校尉王尊狂妄地诋毁你,我很同情你。我正下诏让有关部门查明情况,你为什么心怀疑惑上书请求退休呢?这是彰显我不明察 (的过错)啊。《易传》不是说吗:‘只要礼节道义没有过错,为什么要担忧别人的议论呢!’希望你明白这一点。”于是赏赐他上等酒和御厩饲养的牛。匡衡又重新负责朝政事务。皇上因为刚刚即位,对大臣多加以褒奖,但是朝廷臣僚大多认为王尊是正确的。匡衡很忐忑不安,每次遇到发生水旱灾害,风雨不调时,便连连上书告老退职请求让位。皇上总是用诏书安慰勉励,没有答应。

  后来,匡衡的儿子匡昌任越骑校尉,酒醉后杀人,被抓入狱。越骑官员们与匡昌的弟弟准备合谋劫狱解救匡昌。事情被发觉后,匡衡脱下官帽,光着脚去请罪,皇上派使者恢复匡衡的官帽朝鞋。但是有关部门上奏弹劾匡衡暗中多占封地,匡衡最终受牵连被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