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

opp整理 | 日期:07-30

导语:

  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 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是中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朦胧诗,其特点:1.内容上意蕴浓厚。 2.艺术上意象迭加。用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三、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1、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2、订正字音

  慰藉jiè 戟jǐ 霹雳 pīlì 雾霭aǐ 流岚lán 虹霓ní

  3、再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教师范读,学生找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老师读完以后问)

  问:诗中有哪些意象呢?分别是?

  明确并板书:

  凌霄花

  鸟 橡树 木棉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5、让学生为诗分成几部分。

  明确: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

  四、具体赏析。

  1、齐读第一部分,分析其中意象与橡树的关系,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A、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