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高三语文说课稿

高三语文说课稿

opp整理 | 日期:07-28

导语:

  4、 总之,至少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让我们知道——我们的肉体必须在世上行走,但心灵却可以在高空中飞翔。

  六、板书设计

  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和尘埃 1、借用寓言说理

  ↓(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 3、气势博大,汪洋辟阖

  ↓(类比)彭祖、鲲鹏—斥鴳

  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

  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 引用论证

  七、结束语

  各位老师们,这就是我今天对《逍遥游》这篇课文的全部说课内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行设计,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蜀道难》是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诗从肺腑出”板块的一篇文章。本板块的其他篇目是《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锦瑟》(李商隐)。本诗是专题第一篇,在专题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本诗在李白诗歌中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代表性主要体现为:内容上伤时忧世、关注国事的忧乐意识和热爱大好河山的诚挚感情,艺术上新奇大胆夸张想象的浪漫手法,风格上热情奔放宏伟豪迈的基调等。特殊性体现为:作者采用古乐府形式,却又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本诗运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三次变换。

  2.说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对其诗歌也有了一定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巨的应考任务。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举一反三,加深对李白诗歌、盛唐诗歌的理解,学得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班级学生素质一般,对本文文字有较多障碍,难度较大,所以仍然要安排足够的教学时间———两课时,并且布置预习作业。

  3.说课程标准: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基于以上几点,本诗意象雄浑,笔意恣肆,诗风豪放。努力渗透新课程理念,拟以“难”为切入点,以“叹”激趣、导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品读意象→体味诗风→感悟情感,最终达成对诗歌的综合体验。

  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研习意象,体验讨论,品析蜀道之“难”,感悟诗人情感。

  (2)学习诗歌描写蜀道难的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而把(1)作为教学重点,(2)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感受音韵之美。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诗歌的朗读要把握好两个重要环节。一是音步,即诗歌的停顿及由此形成的节奏。二是轻重音调,即语调。音步和音调都应该根据诗歌内容划分。因此,朗读的第一步是深刻体会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朗读也是感受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悟。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

  李白印象:人,豪放率性;诗,浪漫雄奇。

  2.激趣

  (1)粗读全诗,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难!

  (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噫吁戏”“长叹”“嗟”“长咨嗟”。

  3.激疑

  (1)叹什么?

  引导学生重读全诗,从诗中找出蜀道“景物”:“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悲鸟”“子规”“连峰”“枯松”“瀑流”“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