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归园田居》说课稿
导语: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
归园田。“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89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89”,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89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89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89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众生畅谈,体悟诗人(自由交流)
清高高雅正气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孤傲固守纯真恬淡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