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六年级《过零丁洋》说课稿三篇

六年级《过零丁洋》说课稿三篇

opp整理 | 日期:07-15

导语: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

  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 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布置课堂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 韵,韵脚是 。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十三)、板书设计:

  首联:读经入仕、起兵抗元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

  颈联:“惶恐”、“零丁”

  尾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说教材

  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说教法

  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说学法

  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说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说重点

  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所以把它定为重点。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之所在】

  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仗写法的特点和好处。

  (这是本文的特色,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得此文字工句整。也是律诗的特点之一。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所在。)

  说难点

  用比较式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

  理解名句的含义

  说过程

  一、导入(打出文字)

  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他的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不惧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同样具有这种精神的伟大人物——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