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二历史精选优质说课稿三篇
导语:
4.巩固总结,拓展延伸。通过板书小结,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四个案例对中国的影响。两个问题的探究,是本节课的拓展,一是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将中西方发生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为明清统治者出谋划策,培养创新思维。“历史的启示”是帮助学生学会“以史为镜”,要有危机意识、要有开放兼容的思想、还要把握住历史的机遇……最后让学生做简短的演说,“21世纪未来社会的主人我们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什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升华本节课的主题。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评价能力及正确的历史观为目的,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情境中升华,在交流中感悟,培养多种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做了设计,即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1)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规模和结果。
(2)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新航路的开辟,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更是隐含了中国历史命运兴衰的征兆。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途径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
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的信息。
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4)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感悟郑和的爱国精神、科学创举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难点是: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二、教法分析
本课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法分析
1.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主,进行讨论和辩论。
2.收集相关材料、图片和影视资料等,训练学生掌握从多种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视频导入新课。
2.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有人认为郑和比哥伦布伟大,有人认为哥伦布比郑和伟大”,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这个题目。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归纳、整理,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进行比较。本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记忆、扩充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利用表格导入第二个问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无论从航海规模、时间、范围、技术相比,哥伦布都是郑和的手下败将。但是,一说起世界航海史人们记得的却是哥伦布、麦哲伦,在国际上,郑和的知名度根本无法同他们相比,以至被人称为“水过无痕”。你同意这个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