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导语:
(三)、学习上片(上阙):(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谁来说说?
a、茅屋又低又小,溪边上长的青青的草。茅檐的本意是什么?(茅房的的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这里又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茅檐代指茅屋。如果屋檐低小的话,那这个茅屋肯定也是……(低小)典型的江南农村小景,富于田园特色:
(清新、秀丽、悠然、生机勃勃)
b、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吴音:吴地的方言,当时辛弃疾就在吴地生活。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翁媪:老年夫妻。媪:老年妇女的代称。)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谁来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
(温馨、恬静、亲情、闲适、天伦之乐)
小结:上片写了具体哪些人、景、物?
茅檐小溪、青草、翁媪(板书)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着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如果说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美景让白发夫妻俩内心愉悦的话,那又是什么让他们觉得幸福呢?结合词的下片(下阙),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所看到的。
大儿锄豆溪东: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
二儿子正在编制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这里有个词跟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意思不一样的无赖:顽皮,可爱的意思。)溪头卧剥莲蓬:
趴在溪边剥莲蓬取莲子吃.
小结:那么,下片又具体写了哪些人、景物的?
大儿、中儿、小儿(板书)
这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各尽其力,各得其乐,其乐融融
哦,我们明白了。如果说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让白发夫妻俩内心愉悦的话,那么"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再加上老年得子,小儿又是这样顽皮可爱,怎么能不让他们觉得幸福,尽享天伦之乐呢!看来啊,这个"醉"是源于幸福的"酒未醉来人先醉".
同学们,我们再一齐来朗读这种其乐融融的幸福吧:茅檐‖低小!……
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理解词意,领悟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读好读出来)
关于《清平乐村居》中重点词的交流、讨论?
1."醉"的多角度理解
白发翁媪真的是因为喝了酒醉了吗?(不是?)那是因为什么?
(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和老人生活的幸福)
在教学参考中,"醉"的解释是喝醉的意思。但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不要拘泥这个答案,大胆讨论:认为"醉"是陶醉,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这样的理解未尝不可,因为诗歌本来就有自己的不确定性。
2、"无赖"中现真情
"无赖"二字应该说是这首词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表面上的贬义却恰恰显示了词人对小儿的喜爱。在对这个词的教学时,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达到对词的理解。但是词人到底是喜欢小儿的什么?(他的可爱、天真、无忧无虑)(这可以结合辛弃疾的心境来看),还有剥莲蓬的专著(因为在孩子的眼中这也是他的工作)。
3、对"最"的关注
我们注意到词人对小儿的喜爱,往往会忽视词人对大儿、中儿的情感。大儿、中儿都在劳动,按照我们传统的看法,他们应该是值得赞扬的,其实辛弃疾对他们感情已经通过一个"最"字展现了出来。词人是喜欢大儿、中儿的勤劳的,但是他们和小孩来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稍加点拨学生就会理解。这样就不会产生误解了。
五、精读品位,体会意境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_生活的憎恶。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上阕勾勒环境烘托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