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清史稿・汤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史稿・汤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贼陷睢州,母赵殉节死,事具《明史列女传》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顺治二年,奉父还里。

  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计。万议修明史,斌应诏言“宋史修于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元史修于明洪武,而亦著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顺浩元、二年间,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书。宜命纂修诸臣勿事瞻顾.”下所司,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谓斌奖逆,拟目严饬,世祖特召至南苑慰谕之。时府道多缺员。上以用人方亟,当得文行兼优者,以学问为经济,选翰林官。得黄志遴等凡十人。

  斌念父老,以病乞休。丁父忧,服阕,闻容城孙奇逢讲学夏峰,负笈往从。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以斌荐,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

  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独日:“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左都御史丹、王鸿绪等又连疏劾斌.会斌先荐候补道耿介为少詹事,同辅太子,介以老疾乞休。詹事尹泰等劾介侥幸求去,且及斌妄荐,议夺斌官。国柱宣言上将隶斌旗籍,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人客都下者,特击登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斌既师奇逢,习宋诸儒书,尝言:“滞事物以穷理,沉溺迹象,既支离而无本:离事物而致知,隳聪黜明,亦虚空而鲜实.”其教人,以为必先明义之界,谨诫伪之关,为真经学、真道学;否则讲论、践履析为二事,世道何赖?斌笃守程、朱,亦不薄王守仁,身体力行,不尚讲论,所诣深粹.著有洛学编、潜庵语录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年,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事具《明史·列女传》具:具体

  B.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致命:舍弃生命

  C.国柱宣言上将隶斌旗籍宣言:传达圣旨

  D.隳聪黜明,亦虚空而鲜实黜:罢免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项是()

  A.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B.国柱以告木欣欣以向荣

  C.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不尚讲论,所指深粹武父子亡功蠢,皆为陛下所成就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上以用人方亟,当得文行兼优者,以学问为经济,选翰林官.(5分)

  (2)否则评论,践履析为二事,世道何赖?4分)

  11.第I卷文言文中,传主汤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8.B(A.具:具备,引申为记载。C.宣言:散布消息。D.黜:消除。)

  9.C(A.动词,参与/介词,和。B.介词,把/连词,表修饰。C.连词,表转折。D.副词,与“诣”构成所字结构/介词,为……所,表被动。)

译文: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朝末年,农民军攻陷睢州,其母赵氏为保全志节而死,事情记载于《明史•列女传》。父亲汤契祖为避战乱,带着汤斌到了浙江衢州。顺治二年,汤斌侍奉父亲回到家乡。

  顺治九年,汤斌考中进士,被选作庶吉士,又被任命为国史院检讨。当时正讨论编修《明史》,汤斌根据皇上的诏书进言说:“《宋史》在元朝至正年间修撰,却不避讳文天祥、谢枋得的忠诚;《元史》在明朝洪武年间修撰,而同样记载丁好礼、巴颜布哈的节义。顺治元年、二年间,以前明朝的臣子中有为保全志节而宁死不屈、临危献身的人,不能一概以叛逆来记载。应该命令各修撰大臣不要瞻前顾后,顾虑太多。”皇上将此议下到明史馆,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认为汤斌奖励叛逆,代皇上起草圣旨严厉训斥,世祖却特意召汤斌到南苑安慰他。当时,很多府道缺少官员。皇上认为当前急于用人,应当选拔学问、品行兼优的人,并以学问作为经世济民管理国家的标准,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后选到黄志遴等共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