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opp整理 | 日期:06-29

导语: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生想清和说清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形成扎实的转化,发展能力,同时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组:巩固性练习

  1、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1)3 :12 (2)5/8 (3)6 :2/3 (4)1/5 :1/6

  通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生知道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以及让学生仔细观察比与比值的区别,明确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它是一个式子,而比值是一个数,这是很多学生往后比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难点。

  2、找比。

  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

  通过这一题让学生弄清楚,究竟是谁与谁相比。

  第二组:综合性练习

  判断。

  1、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

  2、5÷4又可以说成5比4,又可以写成5/4。

  通过这两道题,使学生明白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

  3、体育比赛中的“4﹕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回答。)

  这一环节再次引起了学生思考的问题。在同学们的激烈的辩论之后有的同学指出: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还有的同学指出:从4﹕0这个比出发,根据求比值的方法,4﹕0=4÷0=?这个问题,根据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得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所以这个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比。

  第三组:发展性练习

  1、从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告诉同学们:(前不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时柯南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你能算出这个疑犯的身高吗?这个故事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联想和猜测,这可能与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即脚长)之间的关系有关,于是紧接着鼓动他们展开研究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从自己身上进行研究,量一量,算一算,并提示学生将发现的关系用刚学到的比的知识来表示。这样教师就不用多费一句口舌,他们饱涨的热情和关注使得他们立刻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

  汇报交流中:教师随机板书几位学生身高与脚长的比及比值,当写到第5个时,下面就有学生喊了起来:“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身高与脚长的比值都接近整数7!”

  又有学生说:柯南就是用罪犯的脚印长度乘7来推算出疑犯的身高的。

  刚刚学到的知识能马上学以致用,自己也当一回“小柯南”,这带给了学生强烈的探究的习惯、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情,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比的重要性以及比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接着,教师随即分别出示维纳斯女神雕像图片、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的图片、我国的国旗图片及摔碎的古玩花瓶图片,从而引出美学中的比、国旗中的比及考古学中比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验,一种清新的熏陶。此时教师适时接上: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比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集搜集。从而将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9、 50页的内容。本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 “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 等后续平坡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