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说课稿精选五篇
导语:
在此,教师帮助归纳:42与56两个数可以化为几个整数的积,叫做因数分解。本身是质数的数就不能再分解。同时设疑,对于一个多项式能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阅读课本因式分解定义。
3、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我们不能迷信课本,课本的因式分解定义有毛病,请大家逐字研读,找出问题。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事实上正确)提问学生讨论结果,课本定义是正确的。教师板书: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板书:
4、学生练习课本p152练习第1、2两题。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平;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通过故设偏差法,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咬文嚼字因式分解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让学生用正反习题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促使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第三环节。尝试练习,信息反馈。
让学生尝试练习:课本p152第3题,并引导中下学生看p152例题,教师及时点拨讲评。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
第四环节。小结阶段。
这是最后的一个环节,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得到下列结论:A.左边是乘法,而右边是差,不是积;
B.左右两边都不是整式;
C.从右边到左边是利用了因式分解的变形方法进行分解。
由此可知,上式不是因式分解。进而,教师呈现因式分解定义。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近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归纳,再一次点燃学生即将沉睡而去的心理兴奋点,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本课知识要点]
会画出 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MM及创新思维]
同学们还记得一次函数 与 的图象的关系吗?
,你能由此推测二次函数 与 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那么 与 的图象之间又有何关系?
.
[实践与探索]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 与 的图象.
解 列表.
x … -3 -2 -1 0 1 2 3 …
… 18 8 2 0 2 8 18 …
… 20 10 4 2 4 10 20 …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3所示.
回顾与反思 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探索 观察这两个函数,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有那些是相同的?又有哪些不同?你能由此说出函数 与 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