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合集
导语:
4.《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所作。《惊愕交响曲》是海顿12部伦敦交响曲中最为的一首。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为主题变奏的结构形式,旋律典雅、高贵,功能性和声进行体现了古典乐派典型的创作风格。其中,第一、二小节为C大调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节为属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五、六小节为一、二小节的重复,七小节为G大调属七和弦,八小节为G大调主和弦,第二拍强奏的主和弦即是的“惊愕和弦”。
传说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妇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妇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妇们出了丑,海顿看到傻了眼的贵妇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海顿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奠定了交响乐为四个乐章的基本格式。
5.《欢快的农民集会》为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贝多芬独一无二的标题性交响乐作品。作品所表现的对大自然风情的怡然感触与其通常所塑造的“英雄性”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此乐章为三拍子舞曲,快板,3/4拍,三部曲式结构,描写了乡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第一部分弦乐在F调上奏出具有动力感的曲调,木管乐器呼应;第二部分双簧管吹出一段牧歌风的旋律,大管用单调的两个音作为陪衬。当旋律在单簧管和圆号上变换调性再现之后,乐曲进入中段,随音乐发展,舞蹈变得更活跃、热闹嘈杂了,拍子也发生了改变,又出现一个粗线条的两拍子旋律。第三部分,接着又是那个三拍子的旋律,但比以前更活泼了;音乐整个变得狂乱、来劲;兴奋到了顶点。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雷鸣,这场狂欢集会被打断了,仿佛所有的人们都仓惶走散。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 导入
(1)播放《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片段,教师提问: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段音乐是管弦乐队中哪个乐器组乐器演奏的?
(2)请学生边看边回答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构成(复习)。
(3)师:让我们一起领略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
2. 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
(1)简介作曲家和作品。
此曲是德国作曲家“欧洲近代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因主旋律只在小提琴最粗的一根琴弦──G弦上演奏而得名的。(小提琴定弦为G、D、A、E)出示(图片:小提琴结构图示)
(2)简介咏叹调(Aria)即抒情调。
咏叹调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优美旋律,长于抒情,便于演员表现高难度演唱技巧。也指富于歌唱性的器乐曲。
(3)聆听《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
请学生说出音乐情绪、描绘的情境和曲式结构。(期盼、深幽、祈祷、抒情,强调曲子的起伏,为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开始由弱渐强的持续长音,和长音之后的高音下行是其特点。第二部分回旋音型之后的八度大跳是其特点。)
3. 欣赏《哈利路亚》
(1)聆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听后说出音乐的感受和音乐风格特点。(提示: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
(2)复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描述“哈利路亚”五段音乐发展的过程。
(3)简介作曲家亨德尔和作品。
“哈利路亚”一词的含义是“赞美上帝”。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
(4)音乐小故事。
同学们听说过发生在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的故事吗?当演唱《哈利路亚》时,音乐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起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以示对神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