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学社戏说课稿教案
导语:
5.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这是因为什么?
明确:(1)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五、合作探究,赵庄看戏
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
1.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这部分的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第二层(第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三层(第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第四层(第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
波折一:一时叫不到船——转机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波折二: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转机二: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
波折三:怕外祖母担心——转机三:双喜用写包票的话做了保证。
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们的友爱、聪慧,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
3.终于去看社戏了,哪些文字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明确:“我”坐航船去看社戏途中曾有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认成赵庄,一是把“渔火”误认成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到赵庄看社戏的心情。
4.在作者笔下,“我”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原因: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并不停地唱着。
六、合作探究,月下归航
1.在返航途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我”对赵庄的留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正面、侧面进行描写,突出船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高超。
2.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是“偷”?这个情节的设置是为了表现什么?
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的热情好客、纯朴善良、天真活泼。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生难忘。“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七、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
讨论归纳: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触觉: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渔火。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这段描写,从感官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婉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放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学生齐读第11.12段,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