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教学设计与反思林春曹
导语:
(板书:提供泉水 陶冶品格)
师:从这2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呢? 生:对古井的赞美。
师:谁愿意起来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赞美之情呢? 生:用感慨和赞美的语气朗读。(师再指2生读,同位互读。)
[朗读能力的提高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引领要得当、具体。] 师:通过抓重点句子,我们基本了解了古井精神。那么古井到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课文进行体会。
生:这段主要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多。
师:这一段中没有“很多”这个词,你是怎么体会到挑水的人很多的?
生: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说明取水的时间长;从“络绎不绝”看出取水的人数多;从路面老是湿漉漉的也能看出取水的人多。
师: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师:对,这一段写得具体、生动,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师:我感觉“络绎不绝”用得特别恰当,你们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生:“络绎不绝”就是说取水的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 师:你能试着造个句子吗?
生:清晨,参加锻炼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沂河岸边。 师:你的句子让大家仿佛来到了清晨的沂河边,参加晨练的人可真不少。说明了人们普遍认识到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喽!
[教师借题发挥,启发学生应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乡亲们到古井取水时的愉悦心情和热闹景象,节奏稍快。
(生感情朗读课文。) 师:古井在村子的重要性大家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一多半的篇幅写乡亲们帮助两位老人的事呢?这样写是不是跑题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下一段课文,看一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
生:从“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在外地教书”等语句看出老人确实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师: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 生:“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 师: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生:说明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师:你还能从这一句话里体会到什么? 生:“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了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也就是说帮助老人的既有力气大的,也有力气小的。
师:你能再进一步进行体会吗?
生:从“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的“总是”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在一直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对学生寄予合理的期望,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可以从学生身上看到令我们欣喜的表现。] 师:下面请男生读第四自然段,女生读第五自然段,体会一下老人和乡亲们的心情。 生:老人带着歉意多次要给报酬,乡亲们总是不肯接受。
师:请2名同学分角色读朗读对话。要读出乡亲们对老人的热切关怀和体贴的感情,还要读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生分角色读。)
师:乡亲们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什么品格? 生:无私奉献。 师:(板书:乡亲们 无私奉献)乡亲们不要报酬是受谁的影响? 生:是受了古井的影响。
师:这正好解释了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是哪个呢? 生:陶冶。古井在陶冶乡亲们做无私奉献的人。
师:对,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现在大家想:作者这样写跑题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跑题。这篇课文以“古井”为题,除了赞美古井,还赞美了帮助别人不要报酬的乡亲们。
生:作者赞美古井,更赞美具有古井精神的乡亲们。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借物喻人)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生感情朗读全文。)
[整体感知,局部深化,再整体推进,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我忽然想起有一个人我们给忽略了,是谁呀? 生:老党员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