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福地记》阅读练习
导语: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答题时应根据语境,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具体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考察期同上下文语境是否吻合。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试题分析:题中,B项的“若”,第一句作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作动词,“好像”之意。A项的“与”都作介词,相当于“同”。C项的“所”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D项的“而”都作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辨析文言虚词的题目,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对各选项中两个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加以比较。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题中,C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全文,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选项在文本中的区间,然后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认真仔细的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试题分析:题中,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自失”即自己感到失落;“晌之”即“给他吃”的意思,“鲜洁”即鲜美洁净。第(2)句中的“方”即“才”, “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的典故出自《庄子逍遥篇》,蛄蟪就是蝉,蝉的寿命很短,不知道春秋季节的轮换。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试题分析:题中文段,“曰”“矣”“也”“者”都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动词“寝”的处所是“其上”,其后应断句;动词“燃”和“安”之后都既无宾语也无补语,后面应断句;“方今之势”是“何以异此”的主语,主谓之间应断句。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可以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句子词语结构的对称,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晋朝太康中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板上,张华同他谈轮。张华看他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很诧异。老人问张华说:“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全部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史书。”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更加丰富。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是万国的历史书。”后又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用坚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写着“琅福地”四个字。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有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老人开门躬身揖请张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全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闻所未闻。比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张华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华因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拜访,观看全部书籍。”老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刚走出来,石门忽然自己关闭了。张华回头一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缝隙都没有。张华呆呆地注视着,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