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阅读题 >《记旧本韩王后》阅读练习

《记旧本韩王后》阅读练习

opp整理 | 日期:05-18

导语: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 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解析】选D。 “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错,从“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可知。

  四、(21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分析:本句为陈述句、省略句,需译出其实词意、虚词意、句式和语气来,以达到信达雅的目标。重点是省略的介词“于”和宾语“之”的补出和翻译。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分析:本句为议论句。重点是古今异义词“学者”“至于”的理解翻译。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分 析:本句也为议论句。重点词有“特”。

  附 记旧本韩文后(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只是)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叫李彦辅。我长大成儿童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看见他家墙壁中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贮藏着一些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没有次序。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认真仔细地)阅读它们。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很是可爱。

  这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以杨忆、刘筠的作品为标准的“时文”,能作好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来夸耀当时,未曾有说起韩愈的文章的。我也是刚刚才考中进士,在礼部以诗赋为职业。十七岁时,参加州试,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我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来重新阅读,就忍不住喟然长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说及韩愈之文,而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学习它们,只是时常一个人在心中默念着,认为正好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禄来赡养双亲,如果取得俸禄了,就要尽力于韩愈的这些文章,以便实现自己的夙愿。

  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及第,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还在,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修补连缀它。又向别人家索取所拥有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它。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地趋向于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就流行于世,到今天大概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不学了,可以说是盛事了啊!

  啊!道,本来有流行很远却在眼前被限止,也有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欢或厌恶它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成为千世万代学习效法的师表。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被普遍重视。这又不止是喜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也许是它时间久了意义更显明,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虽然暂时被埋没,但最终会永远光耀下去,那“道”也是这样。

  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们被埋没被废弃的时候。我本来知道它们不能足够用来追逐时代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好处,在这时去学习它,我所做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为官,晋进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退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先已定下了,而所学习的应该这样啊。

  《昌黎先生集》本来是从蜀地印行的,文字刻画比现在流行的版本要精致多了,但脱字错误的地方很多。三十年来,只要听说别人有较好的版本,我一定会求取来校正我收藏的版本。它最后的版本不完整,现在也不再补齐,是重新有所增加的原故。我家里藏书上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过去的东西。啊,韩愈文章所讲的道理,是千秋万代所一起尊重的,天下人共同传布且拥有的啊!我对于这本集子,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