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

opp整理 | 日期:04-26

导语: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四)、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知道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

  2、理解诗歌中鲜明独具特色的意象。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诗歌情感。

  教学创意:

  以读助教,以教带读,读教结合,教读互促。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国庆期间的热播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你们看了没有?

  电影中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众多小人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表达着自己的爱国情。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为祖国写诗就是许多文人的选择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女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情吧。

  (设计意图:由同学们感兴趣的电影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直接切入主题。)

  二、初识课文,读熟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认清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2、播放朗诵视频,把学生带入诗歌氛围。

  3、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朗读,翻开课文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对诗歌产生总体印象,接着播放名家朗诵视频,把学生带入诗歌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齐读诗歌,这里只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经过三遍的朗读,学生对诗歌内容应该不再陌生。)

  三、把握意象,读出语气变化

  回顾意象相关知识:意象是熔铸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创作是通过创造独特意象来体现诗人情感。

  齐读诗歌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找出这两节诗歌中有哪些意象?透过这些意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祖国?

  明确:第一节诗歌: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透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到贫穷落后、衰败、苦难重重的祖国。

  第三节诗歌:神话的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透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到新生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祖国。

  诗歌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起什么作用?

  明确:贫困、悲哀两个词对第一节诗歌的内容进行了总结;痛苦的希望、“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引出了下文。这一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歌的前三节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语气上有什么变化?

  明确:第一节的深沉、悲痛

  第二节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的语气,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第三节充满着希望与信心,语气中应带着欣喜与激动。

  组内互读,读出语气上的变化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还是落脚到“读”上,要求学生通过意象的变化分析出祖国的变化,进而读出语气的变化来。诗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意象,意象也是学生最直观理解诗歌的桥梁,所以本环节充分利用意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激发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也是任务之一,所以本环节的问题设计得较为浅显。)

  四、赏析语句,读出诗歌情感

  1、作者在第四节诗中将祖国比喻为什么?作者在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