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说课稿
导语: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部编版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行政治变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我导入了新课: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板书】
2、讲授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板书】
首先,通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学生感受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具体表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使用图片展示、分析、比较、数据说明等形式来说明铁器相对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许多,而牛耕相对与人力来说学生容易理解的多,通过课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气这个故事来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可以支配牛为自己服务了。
讲述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代变革的决定因素以后,再重点讲述秦国发展强大的两个关键因素:经济上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
二、的都江堰【板书】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水利过程的不朽杰作,至今还在造福人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它的构造原理,可以通过录像展播或者图片展示等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同时,通过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迹和后人对他们的敬仰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三、商鞅变法【板书】
在讲述“商鞅变法”这个内容的时候,我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这样的过程讲解,来说明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需要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分析讲解等方式来说明这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巩固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最彻底,谁就可以成为的国家。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__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思维拓展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死与自己亲自制订的__,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启发?”教师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牺牲或者挫折有时候很难避免。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变革。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五、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中要注意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的时期”和“大变革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特别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