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

opp整理 | 日期:04-25

导语: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初中的地理说课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学习新课)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对照课本56页活动1~5的五个问题,观察大屏幕。

  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