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墨竹情韵》说课稿
导语:
郑板桥总结历代画家画竹的经验,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学生虽有“眼中之竹”,但无“胸中之竹”,又怎么可能有“手中之竹”呢?
如果学生能够把“眼中之竹”的这一已有的初步认知,在迁移导向的学习中内化,转化为对竹的特征的新认知,不就能够“胸有成竹”吗?“实景观察,线描写生”正是实现这种迁移导向的手段。
(二)实景观察,线描写生
线描是学生最熟悉、最常用的写生方法。它能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对象特征,并快速地记录下来。教师请学生在竹杆、竹枝和竹叶中任选其一,并精取其“一枝一叶”,用线描写生的方法画出其形象特点。
带着用线描收集的竹的局部形象特征的准确素材,回到教室,教学活动进入“技法探究,水墨表现”环节。
(三)技法探究,水墨表现
水墨画竹,通过笔锋和墨色的变化,精妙地表现出竹的神韵。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一笔一墨均是源自于竹的形态特点,突破“感受水墨画洗练的表现手法”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在技能迁移中,逐步达成“手中之竹”。
师生通过对写生记录的形象分析,得出竹杆具有“竹节略宽,质地粗糙,节间部分长而匀直”的形态特征。
这种形态特征,就是技能迁移法中的新旧技能的“共通点”。抓住这一“共通点”,教师示范了用水墨画竹杆的画法。学生通过模仿、交流、尝试,总结出:水墨画竹杆,通过笔头醮浓淡墨,以侧锋行笔,形成墨竹竹杆的立体感;起收笔提按和最后以中锋重墨勾竹节,使竹杆的形态结构特征更加准确。同时也对比出线描写生和水墨画的不同艺术效果,体会到水墨画巧妙地表现对象特征的独到之处——这就是水墨画“一笔而就”的洗练特点。
“技能迁移”,就是将已掌握的经验、技能、方法等运用于对新对象的探究,找到新旧对象的共同特性,探索得到新的技能或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上的迁移更新,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上的触类旁通。
在探索竹枝和竹叶的水墨技法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运用技能迁移的学法,自主探索。
通过各阶段的体验、探究,学生掌握了表现竹局部特征的方法,明确了水墨画笔墨洗练的特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知识经验”转化为“能力发展”,完成了新知识和技能的构建。
迁移法,是一种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它不是在方位上的简单位移,而是层次上的深入递进。在多次迁移中,学生的能力不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发展。
(四)名作欣赏,整体感悟
当然,艺术课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需要把精神内涵深厚,具有最高艺术成就的经典作品融入课堂教学。
当学生在教室四周的墙上挂出局部水墨练习作品,并津津有味的欣赏和评述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我国历代画家创作的墨竹作品。随着清越的笛音,一幅幅或酣畅淋漓、或萧疏清矍、或英姿勃发的墨竹图强烈地撞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和心灵。它不仅帮助学生将墨竹的表现由局部刻画迁移到整体感悟,更会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对新的创作跃跃欲试。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充分准备。
《墨竹情韵》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文化的熏陶。在情感迁移和技能迁移中,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态度,实现了艺术能力的提升。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地求取自我完善!亦如这破土的春笋一般,一节,一节,又一节,生长,生长,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