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美术《墨竹情韵》说课稿

美术《墨竹情韵》说课稿

opp整理 | 日期:03-13

导语:

《墨竹情韵》

  一、教材分析

  挺拨修长、青翠欲滴,这就是外形清丽的竹。它具备“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历代艺术家以竹为灵感的源泉,创作了许多精妙绝伦的作品,竹文化的出现,显示着人类文化的深厚积淀。

  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竹文化,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四年级教材《翠竹声声》这一单元,集音乐、诗文、民间工艺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编写了竹的系列课题,其中作为视觉艺术的水墨画,造型洗练,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对象的精神、气韵,所以我以《墨竹情韵》为课题,开展以美术活动为主的教学。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1、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植物。四年级的学生通过诗文、歌曲的学习,对竹文化有过初步的感知。

  2、在美术知识技能方面,他们具有线描写生的能力。对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已有所掌握。

  3、水墨画重在“写意”,造型洗练、传神写照,而他们缺乏把生活中的竹转化为写意墨竹的经验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竹的形态特点,了解水墨画表现竹的方法。

  2、能力目标:会用基本的笔墨技法,较准确地表现竹的局部形态特点。

  3、情感目标:加深对竹文化的理解,体验竹的高洁、正直、虚心、向上等人格精神,油然而生喜爱之情。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

  其中“(1)、体验竹的人格精神;(2)、掌握竹的局部形态特点,并用较准确的笔墨技法进行表现”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而“用水墨表现”和“感受水墨画洗练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迁移法运用于教学的核心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迁移”,就是让学生将已经具有的各类有待提炼的信息和感性认识,随着迁移导向训练的不断内化,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观念和能力。我在本课中将“迁移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用情感迁移和技能迁移实现了两种转化。

  情感迁移,实现由“生活体验”到“精神感悟”的升华;技能迁移,实现了由“知识经验”到“能力发展”的构建,两种迁移互相促进,从而形成学生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艺术素养。

  生活体验

  精神感悟

  情感迁移

  能力发展

  知识经验

  技能迁移

  为了实现情感迁移,师生共同在课前搜集了许多有关竹的诗歌、绘画作品、游览竹海的照片、竹制品等。

  六、教学过程:

  我们的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

  (一)素材交流,精神感悟

  1.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的热情。所以,开课之初,我把课堂设在学校翠竹葱茏、野趣怡然的育园,欣然导入:

  “同学们,置身于育园这幽雅的环境中,我真想给大家演奏一曲,大家想听吗?”

  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教师拿出竹笛,即兴演奏本单元的歌曲《紫竹调》,翠绿的竹丛在悠扬的音乐中随风摇曳,学生的心情也不由轻松起来。开放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愉悦的学习氛围,让竹的素材交流活动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中自然开展。

  2、交流体验

  通过对各类素材的欣赏和评述,大家体验到:

  竹海景美,秀丽清新;竹制品实用,质朴无华;诗文凝炼,意蕴深远;

  而清代艺术家郑板桥(郑燮),这位品格如竹的大师,用神形兼备的水墨画,更是酣畅淋漓地把竹的千姿百态和气节神韵展现到了极致。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多种艺术形式的“竹文化”中,学生对竹的初浅感知不断深化,体验到竹刚直不阿、虚心向上的精神内涵,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人格,实现了由“生活体验”到“精神感悟”的情感迁移。并由“听、赏、议、品”,过渡到“画”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