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问题分析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数学是各学科中教学、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数学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哲学、心理学、教学论、逻辑学等方面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书中把数学教育研究的对象视为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即数学教育有三个研究方面:课程、教学、学习。
而三角形的中心称为“兴趣中心”,指学习者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三角形“教学—课程”边的中点是教师的作用点,表示教师对课程既要有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又要对教法有精良的选择,以组成优化的教学程序。在“学习—课程”边的中点是学生的作用点,表示学生既要对所获取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贮存,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又要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使其认知结构更有序。在“教学--学习”边的中点是知识的作用点,表示知识信息的传输既依赖于教师输出信息的有序性(教法),又依赖于学生信息吸收、加工处理能力(学法)。而这些要素之间的配合都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中心,在教学中我对两个文科班学习数学的情况作了调查统计其中:
1.喜欢数学吗?
A.喜欢 B.不喜欢 C.一般化 (有时喜欢,不时不大喜欢)
其中A占32.8% B占12.5% C占56.25%
2.你喜欢数学的原因是( )
A.对数学有兴趣 B.老师教学有方 C.迫于无奈(要升学) D.其它原因
其中A占28.9 % B占5.47% C占40.6% D占16.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喜欢数学的比例与对数学有兴趣的比例几乎相等。同时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最成功的方面必定是他们最感兴趣,最热爱的东西,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产生正向的心 理动因,他心理内质就会萌生学习驱动力,从而倾心刻磨获得自我心理预期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诱导学生学数学的心理层面而发生思维推理的正迁移,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率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并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呢?首先应对自己的学生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交流,分析,我发现我所教的部分差生学习兴趣不浓,对数学学习有诸多方面的心理障碍:消极、厌卷心理,自悲心理,懒惰心理,天生畏惧心里,依赖心理等,以下对主要的几种心理障碍进行分析:
1.消极、厌倦心里
在统计中约有20%的人,而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主要是想学好数学,而又学得不太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高强度、长时期持续学习活动也导致的学习能力降低,学习效率不高,错误率增大兴趣下降,而且学习压力较大,期望又很高,久而久之就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厌倦的心理。
2.畏惧数学而产生自卑心理
在统计中33.6%的人有这种心理障碍,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大多数是数学学习方面的差生。主要由于智力较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考试屡考屡败,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从而产生颓废、畏惧、伤感和焦虑、困惑等情绪,这样天长日久在他们心里上形成了“学习数学是痛苦”的条件反射,忧虑、畏惧心里自然产生。在学习的失败总结中,总能发现他们对自己考试中由于对数学的天生“恐惧症”。即使平时能做好的,但由于缺乏信心,心情紧张最终失败,最终产生严重的自责心理,自卑心理。
3.惰性心理
在统计中约占57.8%的人都有这种心理障碍,这些同学大多是意志薄弱,最多是有几分热度,但坚持不了多久,又恢复了原样。有些学生由于长期的松散,惰性的习惯,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们中大多数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心理失衡而此起心理障碍,那么本班学生形成以上心理障碍最主要的原因是①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②教师责任心不强,学态不正,教学随意性大课堂空气不活跃,教法呆板,没有触及学生的兴奋点,③学习环境不良(即学风、班风不正)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反感。
4.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而对文科班学生显然尤为明显,在统计中约有38.3%的人有这种心理障碍,他们表现为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最好是不动任何脑筋便能统统地“被动接受”在作业中总是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摸仿,生搬硬套,这可能与他们文科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而不太喜欢理性思维,抽象思维有关吧。岂不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抑制,钻研精神被压抑,长久下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丧失,学习兴趣也丧失殆尽,剩下的只有完成任务,迫于升学无奈而被动学习数学,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应该归于老师的传统灌注式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