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回应策略
三、预设回应与生成回应交融
预设回应是指教师事先对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筹划,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好的回应。如:幼儿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回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幼儿会怎样回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怎样梳理、提升等。生成回应是指超出教师意料和准备的、创生出来的回应。后者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挑战性,也更强调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对活动起到充实与拓展的作用。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回应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因素,生成回应是活动开展的现实反映和必要补充。
案例:预设与生成的精彩——《爱吃水果的河马》活动案例
背景:这是一次数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几种数数方法,会尝试运用,正确数数。教师将知识点有机嵌入整个课件中,以散点数、圈数、两个两个数来呈现。考虑到活动中的提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利于幼儿的表达,教师事先对几处关键点进行了预设。
事件:教师提问:“桃子有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答案显而易见,一个孩子说:“我是看到的。”教师回应:“聪明,是看到的,‘看’——也是数数的好方法。”一个孩子说:“我是心里想出来的。”教师有备而来,从容地说:“哦,心里想的,那你有没有在心里数?”“有。”“你是怎么数的,能数给我们看吗?” 教师正暗自感到高兴时,另一个孩子迫切地举着小手:“老师,我也是想出来的,没有数。”其他孩子也附和着“我也是!”“我也是!”教师用惊讶的语气说: “你们都是看到后,就想到啦!我太吃惊了,可是‘想’和‘数’哪个方法使答案更正确呢?”“当然是‘数’喽。”“是呀,看到的、想到的往往容易出错,我们还需要数一数来验证!”巧妙的引领使孩子又回到了预设的轨道上来。
活动能迂回进行,主要归功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把握,围绕教学目标找准教学中的重难点,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知识关键处、理解疑难处,做到心中有目标,回应有方向。当然在幼儿园活动中,更多的是生成性回应,教师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积极回应,有效调控。两者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
四、个体回应与群体回应兼顾
个体回应是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兴趣、需求和问题等面向个别幼儿的回应。而群体回应是教师面向全体或小组幼儿整体进行的回应。我们要两者统筹兼顾,有差别地与每个幼儿进行适时、适度、适宜的回应互动,最终实现全体幼儿的互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形式入手,多采用分组教学或小组活动的方式与集体教学交融,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进行个别化、个性化的指导。当然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更要创设各种机会,与个别幼儿进行互动,使个别与共性得到有机结合与促进。
案例:多向回合,催化互动——“数字运动会”活动案例
背景:这次的活动目标是让幼儿认读数字1~10,会按顺序进行排列。教师在集体活动后,组织幼儿的分组操作:将数字按顺序排列。
事件:教师在巡回指导,看见镇宇飞快地将数字排好了,坐在位置上期待老师的到来。老师走过去发现他排的数字没有规律,只是胡乱摆放。“老师,我排的是电话号码。”“可以给大家看看吗?”“好。”老师将镇宇的操作单展示。
大家看了轰然笑了:“错了,乱死了”。老师:“镇宇排成这样是有原因的,我们来听听。”镇宇大声地说:“这是电话号码。”孩子们小声地议论:“这不像电话号码,哪有这么长的!”“号码也有规律呢。”……老师微笑着看着大家说:“你们好像有很多话要和镇宇说呀!”孩子们开始了交流……
最后教师说:“镇宇是一个有想法的孩子,我想,这样的电话号码以后肯定会有。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他一个数字都没有漏掉哩!”“老师,我们也没有漏!”“好的,我们相互检查一下。”
结语:
活动中教师根据活动的发展情况,观察幼儿的表现,解读幼儿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灵活地生成有价值的互动:将生发点作为资源,吸引全体幼儿参与,让幼儿学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恰到好处的回应“有想法的孩子”“这样的号码以后肯定会有”“他一个数字都没有漏掉”,既肯定了幼儿,保持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又给予了有方向的引导,让幼儿从关注点“电话号码”转移到“数字”上面来。(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东张中心幼儿园)